



入寺须知事项

● 沐浴净身,身心清净
应当以洁净的身心入寺游览礼佛,荤腥,以及蒜、葱、烟、酒等在礼佛之前最好忌食。
● 衣冠整洁,举止有礼
进入寺院,服装鞋帽以整洁为宜,不可服装不整。入佛堂不得吸烟、嚼口香糖、打闹嬉戏等。
进佛寺时,最好不要经由中门入,当从旁门入,更不要踏门槛,抬脚而入为宜。
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走,进入殿门,帽子以及手杖不可安放于佛案及佛座上。
● 不动诸物,不可越位
寺院之中诸物不可乱动,特别是寺中钟鼓鱼磬等法器,不可擅敲;锡杖衣钵等物,亦不可戏动;诸如水果、植物等,也不可随意摘取。
大殿中央的拜垫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用两旁的垫凳。凡有人拜佛时,不可在他的头前行走。
● 阅经恭谨,拜僧讲究
寺中若有公开阅览的经典,方可阅读。但阅读之前须先净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着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其不可放在经上。
见到僧人,称法师,或称师父,忌直称为“出家人”“和尚”。与僧人见面常见的行礼方式为两手合一,微微低头,表示恭敬,忌握手、拥抱、摸僧人头等不当礼节。

绕佛为什么必须要右绕?

进入寺院,除了烧香拜佛以外,还有一种更加殊胜的方式,即绕佛。
绕佛,也称经行,意为缓慢的散步,原为古代印度礼节之一,释迦牟尼在世时即有此项礼仪,此后绕佛应用于修持上和法事行道中。
绕佛也并不单单只可以转绕佛像,寺院内的一切三宝圣物都是可以转绕的,例如佛塔、大殿等等,甚至围绕整个寺院都是可以的。绕佛以佛像或佛塔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行走,也就是常说的“右绕”。
《法华经》
头面礼足,绕佛三匝。
《贤者五戒经》
旋塔三匝,表敬三尊,为灭三毒故。
《无量寿经》
稽首佛足,右绕三匝。
那为何绕佛就要呈顺时针而右绕呢?为何不能左绕?这其中有什么深意呢?
右绕,在古代印度,常常以右为尊,佛的发髻是右旋的,佛的毫毛也是右旋的,白毫光也是右旋的,即使胸前的“卍”也是向右而旋的。
向右绕佛,即代表随顺如来教诲,随顺法性。但不能左绕,左绕代表着违背法性。这些都是表法的意思,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随顺佛陀教诲,随顺佛陀的教诲就是随顺法性。
绕佛时需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不得低头视地
不得左右顾视
不得蹈虫
不得唾痰于地
不得中住与人语
除此之外,绕佛的另一大好处是可以在此过程中去观心修行。
俗世的纷扰常常会让身心纷繁意乱,很少会有机会去观照内心,去与内心对话。而在寺院之中,佛陀为大众提供了一个清净的世外禅院,经由绕佛而行,以佛陀为中心,在佛光的围绕之下,内心也会无比的平静,那些扰乱凡心的污秽也就渐渐自明了。

大年初一必须要烧头香吗?

每逢大年初一新春佳节,寺院总会人满为患,水泄不通。大年三十子夜一过,顶着寒风,冒着严寒,点头香、敲头钟、抢头彩,是有些人过年的头等大事。
不少人都相信在新年里第一个将香插进寺院里的香炉,敲响新年的第一声钟声,是虔诚的表现,也能为自己带来一整年的好运。货不应求,使得这“头香”水涨船高,卖出天价。
似乎觉得谁能抢到头香谁就最有福报,人们争前恐后,唯恐诸佛菩萨看不到自己的虔诚心。
当然,这种行为本身是对未来的一种美好祈愿,表达对佛、菩萨的虔诚恭敬,祈求更多的福报。然而过分执念于只有头香才能将恭敬传达佛菩萨,才能让佛菩萨保佑,恰恰是落入了贪、嗔、痴的陷阱,与佛法的谆谆教诲背道而驰。
佛教提倡只要“心香一瓣”,即能普熏法界,凡所有缘,皆蒙感应。
佛教崇尚严持戒律、广修善缘的“真香”,而不必拘泥于礼佛时使用何种大小、何时何地、是否为第一头香等等。真正的“头香”,不论前后,主要在于心诚。
心存善念,身行善法,这个心香才会点起来。

在寺院可以拍照吗

随着手机拍照、摄像功能的日益强大,各种视频、社交软件的普及,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了随手拍摄分享。来到寺院,第一时间也是来个几连拍,再随手发个微博、朋友圈......不枉去过一趟。
不过,宗教场所毕竟不同于别处,涉及到佛像或者法师的照片时,有些方面一定要多加注意,这个很重要,当你举起手机时,一定要三思而后拍!

1
寺院是否允许拍摄?
去寺院礼佛,一般会有人告诉你,寺院禁止拍照,尤其是佛像;有些寺院的大殿门口,也会有提醒的牌子,上写“请勿拍照”。这样的提示,一方面是认为拍摄佛像是对佛不恭敬,一方面是从保护文物的角度考虑。
寺院佛像一般都是供奉在寺院大殿内,越是古老的寺院,里面的佛像、建筑等年代可能就会越久,也越珍贵。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佛像以及佛像表面或壁画的色彩,有些寺院会有禁止拍摄或使用闪光灯的规定,以防闪光灯对文物造成伤害。

2
要以恭敬心拍摄
在没有提示禁止拍摄的寺院,拍照时要谦恭得体,勿搞笑,勿戏谑。
拍摄佛菩萨像时,尽量保持佛像的完整。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寺院偶遇法师,切勿提起相机或手机,对着法师一顿猛拍,或是拉住法师要求配合拍照。
这并非法师不慈悲,而是在被“突然袭击”或随意抓拍间,法师的表情、动作都可能走样。在大众眼里,出家人的照片不仅代表自身形象,更代表僧团形象。

3
切勿为了拍照不顾一切
遇到礼佛时,不能为了拍摄想要的镜头,从正在礼佛的法师或者信众前经过或停驻;也不能为了想要的镜头,随意踩踏在蒲团、门槛、供桌上等,或是将殿内的物什随意移动、搬弄。
当寺院人流较多时,最好也不要使用三脚架等器具造成人流迟滞,甚至影响寺院的正常活动。

轻与重

● 走路要轻
行的威仪最先入人眼目,超然的仪态亦可化导众生,轻步慢行不仅是修养,更是庄严。行要杜绝杂乱不匀,轻佻放肆,拖沓散漫。
● 说话要轻
言语轻柔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道场的恭敬。要杜绝在殿堂内外高声喧哗、闲谈阔论、争吵詈骂。
● 做事要轻
入寺做事要轻,包括担柴挑水、洒扫庭院、穿衣吃饭,不能粗莽,失却谦恭。应该收敛身心,整肃,严谨,细致。
● 烦恼要轻
学佛就是学习减轻烦恼,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只看好样子”“人非我不非”。烦恼的轻重,恰能衡量进步的大小。
● 重在恭敬
有些人进入寺院一味强调各种规矩,敬香、礼佛、用斋、走路,都见违必纠。殊不知,礼仪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那颗虔诚、恭敬的心。
● 重在求法
大家不能以世俗的贪求心、攀比心来亲近道场,更不能把寺院当成消遣、观光、游玩的地方。如果发心不够清净,不懂得为法而来,就失去了入寺的殊胜意义。
● 重在利他
寂天菩萨曾在《入菩萨行论》中说:“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利他是佛法的精髓,也是佛法长久住世的重要因缘。
其实,遵守入寺礼仪,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身心安住于佛法中,广修善业,广结善缘,修改习气。体会到佛法的甚深微妙,便可以慢慢减少过失无明,渐渐的积功累德,最后必能达到究竟清净安乐。

END
◎青岛观音寺所发布的一切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文中内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分享文章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感恩。
//
征稿启事
一篇文章可点亮无数心灯,青岛观音寺公众号特在此征集引人向善的“精神食粮”,您可讲述人生经历、学佛缘起、修行感悟和改变等。
投稿请发邮件,邮件标注“征文”字样,文尾标注作者姓名、微信号,静候您的文章布施!
邮箱:
qingdaoguanyins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