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舍身求法的人,首先就有玄奘。
玄奘留给我们的是一种精神,对理想永不放弃,对信念始终坚持。
这,就是玄奘的精神;
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鲁迅先生
佛教经典纪录片《玄奘大师》
2024年3月14日
农历二月初五
唐代高僧玄奘大师
圆寂纪念日
顶礼缅怀玄奘大师
玄奘大师
602年~664年。
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
法名“玄奘”,尊称“三藏法师”。
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
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真实的唐僧——玄奘法师,绝不同于小说中虚构的唐僧。
· 唐太宗赞扬他为“法门之领袖也”
· 梁启超先生称他为“千古第一人”
· 鲁迅先生称他为“民族的脊梁”
· 2007年,玄奘纪念堂在印度那烂陀附近落成,玄奘成为亚洲两个大国间友好的化身。
· 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选入《世界文化名人录》,另一位入选的中国人是孔子。
· 当代印度学者在《大唐西域记》作品的帮助下恢复了古印度的重要历史和遗迹。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包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精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唐太宗《三藏圣教序》
图片来自:纪录片《玄奘之路》
十岁踏入佛门,十三岁正式剃度,二十七岁时为寻求佛法而西行。
大漠雪山,他命悬一线。城堡森林,他九死一生。
他发愿:宁可西行而死,绝不东归而生!
凭借着坚定的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他终于抵达心中的圣地。十九年时间,一百一十个国家,五万里行程,在异国的土地上,他被奉为先知。
在佛陀的故乡他成为智慧的化身,因为他的缘故,大唐的声誉远播万里。
图片来自:纪录片《玄奘之路》
然而,学有所成之后,他放弃了一切荣耀,归心似箭。毅然决然返回祖国并将自己所学带了回来。
回国以后他白天译经,晚上讲学培养后学,尤具苦心。
他翻译的佛经,达到了四十七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
图片来自:纪录片《玄奘之路》
十九年孜孜不倦的学习,十九年呕心沥血的翻译,回顾自己的一生,他问心无愧。
公元664年二月五日夜晚,玄奘安详地离开人世。
大唐的皇帝曾说:
苦海方阔,舟楫遽沉
暗室犹昏,灯炬斯掩
溯洄千年,他正襟危坐于经籍正典之中,又被民间久久地想象、传说和书写。他便是玄奘,中国文化史上的耀眼星辰。
《大唐西域记》
由玄奘本人口述,弟子辩机笔录而成,详细地记述了他十九年西行的历程。
《三藏法师传》
由玄奘的弟子,慧立和彦悰撰写,真实地讲述了玄奘的一生。
他品质高尚,不染尘世。坚持清苦修学,坚持真理,唐太宗劝其还俗参政,他婉言谢绝。
他专志弘法,不忘三宝
他融会贯通,学绝千古
他趣大舍小,以小归大
破遍计所执性以明真空
不落常见
立依他起性显妙有
不落断见
他热爱祖国,是民族脊梁!
图片来自:纪录片《玄奘之路》
《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西域和印度的珍贵文献。将印度的天文、医学等传入中国,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他是文化伟人,照亮印度。没有玄奘的西行壮举及著作,印度历史很难有清晰的脉络。他是中世纪印度历史的亮光,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
钱文忠先生在谈到玄奘精神时曾说:一个真正伟大的人物,他的意义是不分古今的,他是超越时空的,他是永恒的,这样的人物在历史上有,但不会很多,而玄奘就是其中的一个。
他象征着一种精神,中国人原来曾经有过的,在某一个阶段被淡忘的,在今天特别必须强调的,为了追求真理,不惜一切、舍身求法的精神。
这种精神当初鲁迅先生把它叫做中国人的脊梁,只有有了这种精神,我们这个民族才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图片来自:纪录片《玄奘之路》
◎青岛观音寺所发布的一切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文中内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分享文章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感恩。
一篇文章可点亮无数心灯,青岛观音寺公众号特在此征集引人向善的“精神食粮”,您可讲述人生经历、学佛缘起、修行感悟和改变等。
投稿请发邮件,邮件标注“征文”字样,文尾标注作者姓名、微信号,静候您的文章布施! 邮箱:
qingdaoguanyins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