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茹素的名人有科学家、文学家、哲学家、艺术家……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都是天花板级别的存在,为什么他们会选择吃素呢?
#01#
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德国出生的理论物理学家和科学家。他通过发展相对论对现代物理学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发现了光电效应定律,爱因斯坦于1991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爱因斯坦是一位坚定的素食主义者,直到临终都遵循着植物饮食的原则。
“素食给我们的大自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全世界都采取素食主义,它就能改变人类的命运。”
#02#
爱迪生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美国发明家、企业家,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9名。他一生的发明共有两千多项,拥有专利一千多项,其中留声机、电影摄影机、电灯对世界有极大影响。
爱迪生认为:“任何文明的目标都是停止暴力。一日我们继续伤害其他生命,一日我们仍停留在未开化的阶段。”
#03#
达芬奇
列奥纳多·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博学者,在绘画、音乐、建筑、数学、几何学、解剖学、生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气象学、地质学、地理学、物理学、光学、力学、发明、土木工程等领域都有显著的成就。
达芬奇曾感悟:“我相信有那么一天,所有的人类会像我一样,以他们现在看待人类互相残杀的心态,来看待谋杀动物的行为。”
#04#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苏格拉底和其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苏格拉底曾说:“吃素以后,人们会和平、健康地活到高寿,并把类似的生活方式传给后代子孙。”
#05#
泰戈尔
曾在1894年的随笔中记下了他茹素的经过:
当时,他坐在船窗边,目睹了一只从船上厨房逃出的一只家禽,在拼命挣扎和逃亡后,仍然免不了被捕捉被杀害的命运,而那些兴高采烈的人们正准备享用它的生命。他决定戒除肉食。
这是在认真思量人类所干的那些残酷且罪恶的杀生行为所带来的过患,和自己的悲悯心被强烈唤起之后做出的选择,不愿意与其他人一起随波逐流、杀害生灵,不愿意再压抑内心的美好情感,选择对生命的无上尊重,和对爱的无限崇敬。
#06#
王维
王维是盛唐时代著名的诗人,王维生于素食之家,他的母亲崔氏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带发修行,并因同乡的关系,师事一代名僧大照禅师普寂(《宋高僧传》记为大慧)30余年,一生“褐衣蔬食,持戒安禅”(王维《请施庄为寺表》),对事母至孝的王维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王维自己也是常年素食,到晚岁就更加严格,他在《谒璇上人》一诗中写有“誓从断荤血,不复婴世网”的诗句,决心谨遵上人风训,茹素戒杀,勤求出世解脱之道。
偏爱素食的名人其实还有很多:莎士比亚、富兰克林、牛顿、甘地、尼采、叔本华、孙中山、梁漱溟、蔡元培……还有体育界、演艺界很多明星,不再一一列举。这些名人选择素食,几乎都是出于同样的理由——对生命的尊重。
尊重每一个生命,也正是佛门的精神内涵。
佛门的饮食折射出佛教博大精深的内涵
佛门讲“法轮未转,食轮先转”,佛陀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从饮食与修行的关系进行探讨和行持,佛门的饮食折射出佛教博大精深的内涵。
01
慈悲为本,平等众生
在2500 多年前的古印度佛陀时代,出家弟子过着托钵乞食的生活。因为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生活方式,佛陀与其弟子遵循“慈悲为本,方便为门”的原则,不拣别钵内的饮食,但佛陀要求僧人只能吃“三净肉”。此举主要是为了专心修行,磨练身心,不择贫富好坏,与施者结缘。
后来素食在中国广为流传,是受到儒家“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的影响。梁武帝更出于大悲心,制定《断酒肉文》,提倡出家人全面吃素,并鼓励在家信众学习。吃素减少杀生,与众生结缘,是对佛教主张的“众生平等”理念的践行。
02
借假修真,清净心意
在佛教的观念里面,吃素除了不吃肉(腥)以外,还多了一层意思:不吃荤。荤指五辛(大蒜、革葱、慈葱、兰葱、兴蕖)。不食肉是因为慈悲心,不忍伤害众生以满口腹之欲;不食荤是因为“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楞严经》)。
对于佛门来说,饮食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借假以修真,去除不恰当的欲望、嗔心等诸多影响内心清净的障碍。
素食是不忍心以众生骨肉为饮食,培养对每个生命的尊重;而身体力行素食外,更进一步要做到自净其意。能够身心一如,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住于佛法的清净、仁慈,才能真正与佛道相应。

END
◎青岛观音寺所发布的一切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文中内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分享文章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感恩。
//
征稿启事
一篇文章可点亮无数心灯,青岛观音寺公众号特在此征集引人向善的“精神食粮”,您可讲述人生经历、学佛缘起、修行感悟和改变等。
投稿请发邮件,邮件标注“征文”字样,文尾标注作者姓名、微信号, 静侯您的文章布施!
邮箱:qingdaoguanyins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