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
利
众
生
愿
成
就
1
为什么要依师而修
亲近善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依师学法,按照闻思修、戒定慧的次第一步一步深入,走解脱、成佛之道。
因此学佛需要两方面的条件:第一是外在的因缘——要有善知识的摄受;第二就是自己的精进努力,依着善知识的教授教诫行持。二者缺一不可。
我们容易产生的一种心态是以为有了善知识就万事大吉了。其实自己不用功修行的话,指望你的老师来度你,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自己不修就能得度的话,那十方三世的佛菩萨无量无边,早就该把你度了。因此亲近善知识不能生依赖心,如果觉得依赖他以后就有保证了,那你的功夫怎么能够上路呢?不发心,不精进,怎么能够有成就呢?
经论上讲学佛对自己要做“病人想”,是让你知道自己在病当中,所以要看病,要依止善知识学法,法才是治病的良药。
因此我们依师学法,就是将善知识所说的法用在自己的身心上面去实践,过失一点点地断除,功德一点点地积聚,让我们的心续同善知识的心续越来越接近,最终能够与善知识心心相印,达到善知识一样的成就。
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一种是内在的。外在的是我们眼前可以接触到、可以亲近的老师。内在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善知识虽然不一定在你的身边,但是他所教导的佛法,你自己能够理解、消化。当你遇到具体的境界,遇到生活当中种种的困难和问题时,你知道如何来抉择。
因为依师的目的就是要学法,学法就要得到智慧,智慧的特质就是抉择,抉择就是面对各种境界时知道怎么做。也就是通过对佛法闻思修的能力不断地提升,自己这种觉察、观照、思惟的能力都在增强,慢慢地自己就能够自立了。到了一定的程度,你会觉得自己的这种抉择符合善知识的标准。这就是说你内在的抉择能力已经同善知识的能力一样了,你的心已经能够和善知识的心相应了,这就是内在的善知识。
2
如何依师而修
依止善知识就是要让自己的心与善知识的心相应,你能够相应几分,就会有几分的成就。
大家都知道禅宗“拈花悟旨”的公案,昔日佛陀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大众皆默然不解佛意,只有摩诃迦叶破颜微笑。这时佛陀告诉大众:“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佛陀与摩诃迦叶在这一刻以心印心,心心相印。
为什么祖师大德们能够密契师意、传承善知识的心法?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所依止的善知识都有清净的信心。因为修学佛法最重要的是亲近善知识,而亲近善知识的第一关就是对善知识要修信心。
如《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
(卷第十四)
《佛说大乘十法经》说:“
信为最上乘,以是成正觉,是故信等事,智者敬亲近。
信为最世间,信者无穷乏,是以信等法,智者正亲近。
不信善男子,不生诸白法,犹如焦种子,不生于根芽。”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对善知识没有信心的话,就象种子被火烧焦了一样,是长不出根芽来的。当年阿底峡尊者入藏后,弟子问他:“藏地有这么多的修行人,为什么他们的修行没有得到殊胜的成就呢?”尊者回答:“大乘功德生多生少,全是要靠善知识,你们藏人把善知识仅看成是平庸的凡夫,怎么可能得到成就呢?”
我们看到这个公案时,应当引起极大的警觉和反省。一般人修行之所以没有成就的主因就在于此:将善知识作凡庸想。因此经论上一再说明,对善知识的信心要达到视师如佛的程度,要把善知识作佛想。
如《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说:“常恭敬听法,深信不毁谤,供养说法师,如佛世尊想。”
(卷第九)
我们不仅要经常思维善知识的功德,培养尊师重道的信心,还要常常忆念善知识的恩德。要知道我们在佛法上所得到的成就,都是同善知识有关的,善知识为我们的付出,我们很难完全体会得到。在世间,父母生养了我们的色身,老师教给我们知识和学问,而善知识教给我们佛法,让我们沐浴在法性的光明之中。世间的孝子都会对父母念恩、报恩,更何况修学佛法的人呢?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不知道感念善知识的恩德,就会以为在佛法上得到的一切都是自己应该得到的,或者是靠自己得到的,这样就会造下远离善知识甚至堕落的业,这条路就不可能长远地走下去。我们只有常常思维、忆念善知识的功德和恩德,才会想去亲近,才会想如法地恭敬承事依止,这样我们才会有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走这条成佛之路。在这方面,我们应当效法善财童子,看他是如何思维忆念善知识的功德和恩德的。
在《华严经》中说:
“善知识者,能救护我,令我不堕一切恶趣;
善知识者,能引导我,令我得入平等佛慧;
善知识者,能显照我,令我了知诸夷险道;
善知识者,能开示我,令我解了大乘奥义;
善知识者,能劝发我,令我速入普贤诸行;
善知识者,能晓悟我,令我速到一切智城;
善知识者,能诲谕我,令我趣入法界大海;
善知识者,能劝诱我,令我普见三世法海;
善知识者,能教授我,令我得与众圣集会;
善知识者,能增长我,令我出生一切白法。
念善知识,能以如是利益众生,善财童子如是思惟,涕泪盈目。”
(卷第十三)
在《华严经》中又讲到:
“善男子,
我复略说,
一切菩萨行,
一切菩萨波罗蜜,
一切菩萨所住地,
一切菩萨安忍门,
一切菩萨三昧门,
一切菩萨神通智,
一切菩萨总持门,
一切菩萨回向智,
一切菩萨四无量,
一切菩萨广大愿,
一切菩萨普遍成就,
一切佛法,
如是皆由善知识力而得圆满,
以善知识而为根本,
从善知识来,
依善知识生,
依善知识长,
依善知识住,
善知识为因缘,
善知识能发起。”
(卷第三十三)
这是经典中对善知识重要性的一个总结,所谓“万善根本从师出,能生利乐如良田”,作为一个学佛者,时刻不能忘本!
我们在人生漫长的学佛历程中,选择、亲近善知识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通过我们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坚定自己的信心,在善知识的提携呵护下,建立起正确的修行知见,然后精进用功。
我们在今生能够如理如法亲近依止善知识,学修佛法,非常地幸运。通过这一生的努力不断地造作依止善知识的善业,保持这种难得的等流,在未来的生命中,这种善业得到相续增长,乃至生生世世得到善知识的摄受,跟随善知识走上成佛之道,直至成就无上菩提。

◎青岛观音寺所发布的一切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图片来源于青岛观音寺。文中内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分享文章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感恩。

征稿启事
一篇文章可点亮无数心灯,青岛观音寺公众号特在此征集引人向善的“精神食粮”,您可讲述人生经历、学佛缘起、修行感悟和改变等。
投稿请发邮件,邮件标注“征文”字样,文尾标注作者姓名、微信号,静候您的文章布施!
邮箱:qingdaoguanyinsi@163.com。
◎青岛观音寺所发布的一切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图片来源于青岛观音寺。文中内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分享文章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感恩。

征稿启事
一篇文章可点亮无数心灯,青岛观音寺公众号特在此征集引人向善的“精神食粮”,您可讲述人生经历、学佛缘起、修行感悟和改变等。
投稿请发邮件,邮件标注“征文”字样,文尾标注作者姓名、微信号,静候您的文章布施!
邮箱:qingdaoguanyins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