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我们如实觉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那么它们都是生起智慧可用的素材。若我们无法如实觉知它们,就会否定它们,宣称不想见色或闻声,因为我们会受到干扰。
若切断了这些因缘,我们要凭借什么进行思维呢?因此,佛陀教导我们要防护,防护即是戒。有防护感官的戒——眼、耳、鼻、舌、身、意——这些都是我们的戒和定。

因果息灭
想想舍利弗的故事。在他成为比丘之前,有次看见马胜长老正在托钵,心想:“这出家人如此不凡,走路不疾不徐,衣着整洁,威仪庄严。”
舍利弗受到鼓舞,趋上前去致敬并问道:
“抱歉,长者!请问你是谁?”
“我是一位沙门。”
“你的老师是谁?”
“我的老师是乔达摩尊者。”
“乔达摩尊者教导什么?”
“他教导一切事物都从因缘生,当因缘灭时,就随之息灭”。
当舍利弗问法时,马胜比丘给了他这简短的关于因果的解释。“诸法因缘生,有因才有果;若是果息灭,必是因先灭”。他虽然只说了这些,但对舍利弗而言已经足够。
感知取舍


这是一个佛法生起的因,那时舍利弗六根具足,拥有眼、耳、鼻、舌、身、意,若无感官,他会有足够的因以生起智慧吗?他能觉知任何事吗?
但多数人都害怕感官接触,无论害怕或喜欢,我们都未从中发展出智慧,反而通过这六根放纵自己,贪图感官享受并迷失于其中。这六根可能诱使我们享乐与放纵,也可能引导我们获得知识与智慧。
感知体验
因此,我们应该把每件事物都拿来修行,即使是不好的事。当谈到修行时,我们不只针对美好或令人愉悦的事,修行并非如此。
在这个世上,有些事物我们喜欢,有些则否,通常我们想要和喜欢的,即使对同修的比丘与沙弥也一样。我们不想和不喜欢的比丘或沙弥交往,只想和喜欢的人在一起。
你了解吗,这是依自己的喜好在做选择。通常只要是不喜欢的,我们就不想看见或了解。但佛陀希望我们去体验这些事,世间解——看着这世间并清楚地觉知它。
感知真相
若无法清楚觉知世间的实相,我们将无处可去。活在这世上,就必须了解这世间。包括佛陀在内的过去的圣者,都与这些事物一起生活。他们活在这个世上,在凡夫之中,就在这里达到实相,而不在他处。但他们有智慧,能防护六根。
END
◎青岛观音寺所发布的一切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文中内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分享文章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感恩。
征稿启事
一篇文章可点亮无数心灯,青岛观音寺公众号特在此征集引人向善的“精神食粮”,您可讲述人生经历、学佛缘起、修行感悟和改变等。
投稿请发邮件,邮件标注“征文”字样,文尾标注作者姓名、微信号,静候您的文章布施!
邮箱:
qingdaoguanyinsi@163.com
往期回顾

【青岛观音寺】
客堂电话
0532-82960939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鲁【2022】000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