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常常静坐十分钟,但每个人安静的状态是不同的。

超脱种种
纷繁的表相
每个人的生命特征,用心理学家或者哲学家的话来说,叫“我思故我在”。那怎么保持这个念头清净,甚至无念呢?
明明这个“我”是活体的“我”,怎么让这个“我”静下来,超脱种种纷繁的表相,保持在无我的、透明的状态中,如明镜一般呢?这是每个人都要去琢磨的。
实际上,这个“我”的主体意识就是一种习气、惯性。有的人心很大,一止静就进入无我的状态了;有的人的心就容易揪着,很难放松下来。
从更深层的来说,如果身体的气脉是通达的,心气就很顺,非常容易入很甚深的定、很甚深的寂静;如果气脉是佝偻的,心脉都是紧缩着的,就很难放松。
如果心脉是紧缩着的,不单单我们很难入甚深的定,我们的福禄寿都会很有限。量大福大,福大也跟心量有关。为什么我们白天要出坡劳动来修福报?实际上就是锻炼自己,积累一点入定的资粮。
所以,喜欢布施的人就是锻炼自己的心量,表面上施舍的是财物,实际上他的心量拓展了;心量拓展,心气大了,就招人喜欢,他的人生路就很广,所以叫量大福大。

除了实践还要
听经闻法
俗话说:“人活一口气。”这口气还是狭隘的气,它只是我们生命的一种本能需求。从粗浅的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关注呼吸来锻炼我们的正觉、明觉,或者产生一种觉知力、觉照力。
实际上,修行到甚深的时候,这个气就转变了一种形式,不是肤浅的气了,它可以转为胎息,整个体表皮肤都会呼吸。
孟子所讲的“浩然之气”不是这种肤浅的呼吸之气,但在佛法里,如果只是领悟到天地间的这种浩然之气,没有三皈依,没有佛法的空性的见,还不属于佛法。
我们平时锻炼自己的心也是这样,除了实践,还要听经闻法,要建立一种见地。要知道佛教徒不共的见地是什么,什么样的修行见可以了生脱死。
所以,在修行中,确立正知正见有时候比行履还重要。见地是我们正知正见的标志,叫“正法眼藏”。哪怕你修成气功大师了,乃至外道的神通都有了,这不算什么,反而是我们要警惕的。

在事上渐渐的
显现出来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涅槃之体本身就在那里,为什么我们入不了定?我们与大道之间最大的障碍就是“我”,我执就表现在气脉里,心脏的气脉是紧缩着的,舒展不了。
讲到底,佛法诸乘的修法特点就是破这个“我”。如果小乘道破“我”是基础修法的话,但这个“我”太坚固,很难破掉的,所以就有大乘道的方便,比如修建寺院、在三宝地做义工,也是可以破“我”的。
也就是说,一刹那中现前无我的圣果是不容易的,但是我们可以慢慢积累,就像亿万富翁一样,也不是一夜成就的。
我们的佛性在理论上是顿的,但要在事上去渐渐地显现出来。善知识是知道我们的,所以能带着我们不偏不离,在这条正道上积累资粮。

滴水虽小,
能渐盈大器
建寺院可以无我,念经、持咒都是可以无我的。无漏的功德别嫌小,一点一点积攒着。善虽小,不可不为,滴水虽小,能渐盈大器。
能找到一个纯然的、清净的、无漏的三宝对境来奉献自己,这本身就是殊胜的。所以,当我们在三宝地无我奉献的时候,这是一种交换法,就可以把有漏转换为无漏。
虽然我是有“我”的,我是有烦恼的,但我奉献的对境是真净之体、无漏之源。佛是福慧圆满的,我供养佛,就是把我凡夫有漏的身口意转换成了无漏的功德。慢慢地,积攒到一定量上了,这个无漏真净的果就会刹那现前。
所以,我们不要期待着在禅堂或什么地方开悟的那一刻,如果这个果和我们在三宝地慢慢积累这个因比的话,哪个更重要?
因更重要,但往往我们没有觉悟到这个。刹那现前是因为久远的积累,这才能实现从量变到刹那现前的质变。
◎青岛观音寺所发布的一切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图片来源于青岛观音寺。文中内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分享文章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感恩。

青岛观音寺
客堂电话:
0532-82960939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鲁【2022】000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