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
我们要告诉自己,
不要有太大分别心,要“平等舍”。
这并非要你放弃对亲朋好友的爱,而是放下对爱的执着,因为凡夫的爱充满占有欲,会束缚自己和对方,给自他造成伤害。比如,因为是自己的父母、小孩、爱人……会过度付出关爱,将对方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来看待。
将外境的人、事、物,认为和自己有很大关系,并逐渐认同它们属于自己,这种思想可以无限扩大,平常你可能只对亲朋好友执着,但上班后,你会觉得单位也是自己的——我的单位。一群同一地区的人在一起,彼此称老乡;出国去,大家就是中国老乡;如果有一天能去到太空,就会变成地球老乡了。这种类似的思维,一方面有你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夹杂着很多占有欲。
不要以为佛教徒就没有分别心和占有欲,照样会有!比如,哪些佛弟子是同门师兄弟,哪些和我们是一个门派的,“我的师父”“你的师父”……这种分别也可以是无限的。
占有欲,不是真的爱
一旦你付出太多去关爱一个人,你的内心就会开始想要约束他,想让他照着你的想法去走,希望对方变成你想要的那种人。于是,你自己痛苦,别人也痛苦。
我们讲的平等舍的“舍”,就是要舍掉这种带有占有心的过度欲望,放掉强烈地想占有的欲望与执着,回归到正常的爱:真心为对方着想,为了对方能快乐,愿意实实在在为对方奉献的心态;然后将这种心态扩展出去,面对我们周边的人,乃至面对一切众生!
人们日常因为带着很大的分别心,会将外境所遇到的人分为喜欢的人、不喜欢的人、或者没什么感觉的人。但是这种感觉,却非常“无常”,经常变来变去。
你曾看着顺眼的人,也许有天一个小动作,就会让你觉得厌烦;你曾看着不顺眼的人,哪天他为你付出一点,对你好了一点,你就开始觉得他不错了。所谓的亲朋好友,仇人与怨敌,在无常中换来换去。昨天还是亲密的爱人,今天就可能对簿公堂;去年还是两肋插刀的好哥们儿,今年就可能变成欠你债的“恶棍”了。
人际关系不恒常,但多少人曾经觉得这种关系,就是应该长久不变的呢?有多少友谊能地久天长?有多少爱情能海枯石烂呢?
因此,我们要想办法,
让自己的心态往中间靠。
一方面,慢慢放下对所谓的爱人、亲朋好友过度占有的欲望和执着;另一方面,对所谓的仇人,放下对他们过度的挑剔与分别心,放下对他们的仇恨与埋怨。把特别爱的,放一放;把特别恨的,也放一放。从心里学着用平等舍的观念对待他们,其实你放下的是自己的烦恼与痛苦。
如果只盯着一棵小草,这棵草在心中就变得很大;如果只看到一棵树,就看不到整片森林。当爬上高山看曾经执着的那棵树,会发现它其实就像一棵草,和其他树没多大不同。如果把别人的缺点放大,就像站在一棵树下往上看,只能被这棵树挡住眼睛,只看到这棵树的枝叶,周围的森林、草原、山川江河等都看不到,当目光只停留在这棵树上,世界的精彩将完全被遮起来。学会放大一个人的优点,收获快乐的会是自己。
如果你总是放大一个人的优点,就会发现这个人好像是完美的没有任何缺点。有些弟子发信息给我说:师父啊,我认识了一个女孩儿多好多好,我接触了一个男孩儿多么优秀……形容得简直是太完美了。我会笑着告诉他们,“这样的人,可能世界上不太存在了,你要再多思考一下,你的形容让我感觉好像在形容佛菩萨一样。”结果呢,往往好了一段时间后,开始发现对方的缺点毛病,还有的告状说某个人骗了他。
多少夫妻不都是这样吗?如果当初你能站在高处看看这棵树,而不是眼中只有这棵树好的样子,你就不会那么惊讶了。其实,别人身上的缺点,我们往往都有。每个人都有一大堆毛病,也有一大堆优点,一念是魔,一念是佛,这两者本来就是一体两面,身上的缺点净化以后就叫佛,优点被遮住了,缺点张牙舞爪就叫魔。
当悉达多王子就要觉悟成佛的时候,他在菩提迦耶的金刚座上打坐,对面就坐着魔王波旬,外相和装扮也是一尊释迦牟尼佛,因为佛陀净化了自己所有的业力而觉悟无上正等正觉,魔王波旬才会显出原形。正如硬币的两面,每个人都一样。
当你发现了对方的缺失,不要总想刨根问底,一定要在鸡蛋里挑骨头地指责别人,觉得对方不可原谅、不可思议、不可饶恕。你可以反过来看看自己的缺点。
当别人讲出我们的缺点,我们往往会暴跳如雷,而你发脾气恰恰证明了你的缺点多,像气球一样,别人一戳就爆,爆完以后你再看,里面啥都没有。毕竟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真正具备的是如来藏,是佛性,而不是魔性。它就像天上灿烂的太阳,虽然被乌云遮住了,有时打雷打闪好像你在发脾气,但被遮住的太阳还在,依旧灿烂。只是因为乌云遮蔽,你看不到而已。
不管你觉得对方有多丑陋,
他也是一尊佛,
只是他偶尔向你显示了魔的一面,如乌云一般;只要佛法那智慧慈悲圆满的风吹来,就可以把一切障碍破掉,你将能够把他放在佛的位置去看待。亲人、仇人一视同仁,知道他们本具佛性,但因客尘障,障污尽除皆是佛。
◎青岛观音寺所发布的一切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文中内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分享文章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感恩。
一篇文章可点亮无数心灯,青岛观音寺公众号特在此征集引人向善的“精神食粮”,您可讲述人生经历、学佛缘起、修行感悟和改变等。
投稿请发邮件,邮件标注“征文”字样,文尾标注作者姓名、微信号,静候您的文章布施!
邮箱:
qingdaoguanyins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