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世俗琐事——课业、家庭、事业、子女,好还要更好,似乎永远没有止境,在此种生活模式下,如何培养出离心?世俗生活与修行又该如何抉择取舍?
其实在这样的生活模式中,要发出离心更容易,修行也有更多机会,因为你在世间上碰到的烦恼挫折太多了。有了烦恼的存在,就会生起出离心;有了出离心,就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就尽自己的能力去做。而你所能做的事情,就是在利益众生,这就是在修行了。
一般人认为修行一定要找间寺宇、佛堂、法师和坐垫,在这种环境下修修法才叫修行。的确,这种修行比较能约束自己的心,但是在没有这种条件的环境中,我们就要将自己的心当成道场。如果真能如此,心中就永远有佛、有虔诚心、有菩提心存在,任何地方都是道场,所作所为都是在行菩萨道。如果不理解这一点的话,我们的言行永远无法与心灵结合,即使身在道场,心却在外面,也是无法约束自己的心。
只要学会将闻思当中所学到的佛法,应用在日常生活上,那么所有的生活,就变成了以佛法为指引的修行方法,这时也就不必担心自己是否能进行其它的修行。我们修行中常常说:“把凡夫的身口意,转换成佛的身口意。”凡夫的身体无论处于何地,就将该处转化成佛的道场、佛的净土。身转了,语转了,心也能这样转,才是让自己的身口意真正转换成佛的身口意。所以世俗舍取的转换,就必须先从心做起,能够理解这一点,那么在世间修行就不难了。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佛法跟世间的生活没有太大关联,甚至是对立而无法兼容并存的事,好像学佛就是要背弃所有世间的一切生活,就只有念佛、剃度出家这一类的事情。以小乘的观念来说,的确是如此,但是以大乘来说,除非你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要不然你的所作所为,都能影响到一群人。
因为人是一种最没有办法独处、感受寂寞的众生,除非是一个真正的修行者,心中充满对佛菩萨的虔诚欢喜之心,能为众生而活以外,大部分的人都是耐不住寂寞的。不单是耐不住寂寞这个因素,要知道,只要生活在社会中,一切的作为都与他人相互依赖,没有一个人可以在不依赖别人的情形之下过着正常的生活。世间上没有人是万能的,大家都有不同的能力范围,也都有需要别人扶持补足的短处。因此,如果有人依赖你,你就有依赖的价值存在,而你的修行也就从别人需要你的地方开始了。
每当我们做一件事时,如果出发点是为了脱离轮回,同时具有菩提心,在能力范围内做到让自己问心无愧,再将功德回向给众生,就是行菩萨道。如果没有一个佛菩萨能让所有的众生满意,又何况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呢?但是如果要让一群众生满意的话,那就不难,例如:努力求学,可以让父母感到欣慰;在家里用心做菜,可以让子女吃得健康,精神饱满,快快乐乐地去上学;用心照顾家庭,可以让家庭幸福美满;在工作上努力地付出,可以让事业有所成就。
若是连这样也无法做到时,就好好吃一餐,因为佛陀说一个人体内有八万四千个众生,这还只是讲大的众生,小的众生可能就不计其数了。所以,如果没有太大的能力作布施帮助别人,总可以让自己渴了喝水解渴,饿了饱食一餐;让自己三餐吃得饱,肚子里几亿的众生,都因为你的付出而得到满足,得到你布施的功德,这种功德也是无边呀!
所以,佛法里面才有上供诸佛菩萨,下施六道众生。自己没有能力供养所有佛菩萨的话,就观想所有的佛菩萨安住在喉咙当中,将食物先供养他们,如此一来,自己饱了,佛菩萨也供养了,这种供养方式,绝对没有任何困难。
所以做任何事要学会转换心态,要思惟我的出离心是为了脱离轮回,因为要脱离轮回,所以要有菩提心;而菩提心就是要利益众生,因为我有能力利益众生,所以要脱离轮回也就不难了。做任何事都要先培养这种自信心来肯定自己,再自我期许而努力付出。
◎青岛观音寺所发布的一切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文中内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分享文章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感恩。
一篇文章可点亮无数心灯,青岛观音寺公众号特在此征集引人向善的“精神食粮”,您可讲述人生经历、学佛缘起、修行感悟和改变等。
投稿请发邮件,邮件标注“征文”字样,文尾标注作者姓名、微信号,静候您的文章布施!邮箱:
qingdaoguanyins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