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人常说“种善因,得善果”。
但很多佛子修行多年,还是“没有消息”。明明精进努力,为何还常常烦恼?经常放生布施,为何还是疾病缠身?投入产出比太小,甚至完全不成正比,令人崩溃。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苦果,要学着接受
印光大师幼时曾患过严重眼疾。在陕西双溪寺受具足戒期间,大师需抄写数千份《禅林规约》,结果双眼充血,几乎失明。这让他领悟到,今世色身的痛苦源于前世的造作,于是抓紧一切时间念佛,平时写字也是心不离佛,最终眼病得以缓解。

按佛教法义,人有三世两重因果。正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窦燕山“五子登科”也不一定是家教好,很可能是前世所造善业,今世感召而来,正如《楞严经》云:“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因此,众生所经历的一切境遇,顺境也好,逆境也罢,坦然面对就好,要接受今生“投入产出不成正比”的今世。更重要的是,通过当下的努力,将苦果转为来世的善因。

带过去果·修来世因
众生过去生生世世造了很多恶业,不可能今生开始修行,就“时来运转”。因此,修行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容易怀疑气馁;反之,修行中出现任何苦受,还要不断肯定与鼓励自己,立大愿,为来世彻底断除苦因、解脱自在,积累功德,这便是佛法所说“烦恼即菩提”。
鉴真大师立下东渡弘法誓愿,那时他已经55岁。从唐天宝二年开始,大师五次东渡,均以失败告终。不但36名弟子客死异乡,大师也因过度劳累双目失明。然而,他道心坚定,第六次东渡虽九死一生,最终达成宏愿,使佛法光耀扶桑。虚云和尚为求法,曾徒步千里,历经艰难险阻。一次饿晕倒地,幸得一位老妇人救助。醒来后,他稍事休整,又踏上征途。

祖师大德尚且要遭受艰难困苦的考验,何况普通佛子?重要的是,我们不能被眼前的困难和苦果阻挡前行的脚步。总之,我们不要过于在意今生的付出与回报,而要把目标设定在未来。只要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便能积跬步而行千里。


“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不完美中孕育着完美,
这便是佛法所说“带果修因”的道理。
◎青岛观音寺公众号发布的一切内容均为公益性分享,文章来源于嘉善县龙庄讲寺,图片来源于网络,由本寺编校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寺处理。文中内容不代表本寺观点。
欢迎大家积极转发,共同弘扬佛法。分享文章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