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伟大导师和僧团领袖,佛陀可称得上是一位大“教育家”。众生的根器千差万别,所以佛教度化众生时,也会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而他这套观机逗教的“教育理论”,就是“四悉檀”。
悉檀,梵语Siddhanta,有宗义、遍施和成就的意思。以四悉檀度众生,就是将佛法普遍布施给一切众生,使之成就佛道。之所以分四种悉檀,正是为适应众生不同的心性和根器,而采取不同的善巧方法,并对机说法。四悉檀,就是世尊说法的四种教引原则和方法:即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和第一义悉檀。
《大智度论》卷一“缘起论”说明了悉檀的由来,是佛陀为宣说第一义悉檀而讲了《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佛欲说第一义悉檀相故,说是《般若波罗蜜经》。有四种悉檀:一者世界悉檀,二者各各为人悉檀,三者对治悉檀,四者第一义悉檀。四悉檀中一切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藏,皆是实,无相违背。佛法中,有以世界悉檀故实,有以各各为人悉檀故实,有以对治悉檀故实,有以第一义悉檀故实。”
四悉檀中,第一义悉檀是佛法的核心和根本,总摄其他三悉檀,也是《般若波罗蜜经》的开启因缘。四种悉檀函盖了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
世界悉檀
借由世间众生所熟悉的语言、思想、观念,讲解世间法,将众生引入佛法的方式。因其用令众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正确智慧,又称“乐欲悉檀”。是佛陀对世间法的洞悉和导向佛法的引申,即因缘和合的缘起事相,正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为人悉檀
全称为“各各为人悉檀”,也称为“生善悉檀”。它是为众生“量身定制”的说法方式,帮助众生生起善根,出离俗尘,获得解脱。具体来说,对于在家弟子,佛陀只说五戒十善;而如果是出家弟子,佛陀就会说比丘和比丘尼等法。无论是国王、贵族、富商,还是农民、乞丐、盗贼,甚至外道,无论闻法者是什么身份,佛陀都会用他能听懂和接受的方式说法,将他引上善道。
对治悉檀
对治悉檀又称“断恶悉檀”,与为人悉檀类似。对治悉檀也是因人而异,但它不是针对众生的慧根,而是针对众生的贪、嗔、痴等烦恼,给出相应的断恶“错题本”,帮助众生消除恶业、灭除烦恼。比如“五停心观”:对贪心重的人,佛陀会说不净观;对嗔心重的人,说慈悲观;对愚痴的人,说因缘观;对心容易散乱的人,说数息观;对障碍重的人,说念佛观等等。如此这般对症下药,众生心中的尘垢便可被一一化解,得到清净喜悦。
第一义悉檀
第一义悉檀是宇宙生命的究竟法,是直接以第一义来阐明诸法实相的道理,故又称为“入理悉檀”。《大智度论》云:“第一义悉檀者,一切法性,一切论议语言,一切是法非法,一一可分别破散;诸佛、辟支佛、阿罗汉所行真实法,不可破,不可散。上于三悉檀中所不通者,此中皆通。”第一义悉檀是佛陀觉悟的真理,因此总摄前述的三悉檀。它玄妙无比,不可言说,因而虽然有中道、第一义谛、圆成实性、胜义谛等种种名称,仍难以完整、准确地解释其含义。
如果说“四悉檀”是佛陀度化众生的总原则,那么佛法在传播中,也逐渐分化出了不同的方式:
三乘
钝根的声闻乘修行者听佛说法,修苦、集、灭、道的脱苦四圣谛;中根的缘觉乘修行者则靠修行十二因缘,悟非生非灭,出离生死。这二乘都是为自利,证涅槃境界。利根的菩萨乘修行者发菩萨心,行“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菩萨道,修六度万行,自利利他,证得无上佛果。而佛法本身无大小乘之别, 法无自性,当机则妙。
八大宗
佛教在我国有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各派各有修行的宗旨法门。三论宗研习中观派《中观论》《百论》《十二门论》三论,以真俗二谛为纲,以彻悟中道实相为究竟;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净土宗信愿持名,仰仗佛力加持,求往生净土,永不退转;天台宗以五时八教为纲,以真、俗、中道三谛圆融为宗旨,修一心三观,事理圆融……法法平等,法法圆通,各宗修持方法不同,但不离佛法根本。
总之,无论是佛陀的四悉檀,
还是修习佛法的不同宗派、法门,
都是为众生得到解脱,
可谓万变不离其宗。
只要众生愿意修行,
并根据自己的情况,
选择适合的修行方法,精进努力,
每一个众生都能成就佛道。
六时吉祥
福慧圆满
◎青岛观音寺公众号发布的一切内容均为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由本寺编校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寺处理。文中内容不代表本寺观点。
欢迎大家积极转发,共同弘扬佛法。分享文章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