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知识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法雨甘露 > 佛教知识

佛教知识丨什么是十善?

发布时间: 2025-03-27



图片



十善是佛教对世间善行的总称。它是以三种身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四种语业(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及三种意业(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所组成。又称十善道、十善业道、十善根本业道或十白业道。



身善业有三:


图片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与五戒的前三相同。



语善业有四:


图片

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

不妄语,与五戒同。



不两舌:

图片


不存破坏他人和好的动机,不搬弄是非,不离间他人感情。


世人不修口业,东家说西,西家说东,搬弄是非,挑拨离间,常有两舌之患。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两舌灾祸,可导致无风生浪,是非烦恼,扰乱身心,甚至动武伤人,实为杀人不见血之罪魁。如能远离两舌,说正直话,可以避免是非争端。


不恶口:

不说粗恶的、使人难堪的语言,如呵骂、冷嘲热讽、尖酸刻薄的批评、恶意攻讦等;不说毁辱他人的话,及咒诅他人的恶毒言语。


常人多患恶口骂人,且伤人父母祖宗三代,是为大恶口。经云“犯恶口者,当受畜生果报”,故不恶口而出言慈和,可积德成善,为人敬爱。


不绮语:

不说无意义语,如诲盗诲淫,情歌艳曲,说笑撘讪;或者天南地北,言不及义;花言巧语,轻浮无礼,说不正经的话,诱人生诸邪念;或出言戏弄,胡乱开口,以为取乐,都叫做绮语。


说此绮语者,不但浪费时光,而且有害身心;不仅无益自己,且能加害他人,业报所在,死堕恶道,生而为人,永遭轻贱。故要说合于礼仪,真实的正经话,便叫做不绮语。如能远离绮语,则心正言顺,彬彬有礼,庄严威仪,也必为人所敬仰。

图片


人家做了功德,我们虽然没做,但只要随着发欢喜心,一样会有功德。相反,如果你不随喜,而生憎恶心,出口嘲笑讥讽,那以后的苦报,是不能避免的。普贤菩萨的十大愿中,有“随喜功德”的大愿。学佛的人,应该深深思考,学习菩萨的大愿,切实去做到。


十善业重视语业,正说明了这是人类和乐共处的根本德行。人类以语言而传达彼此的情意,如人与人间,尽是些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试问人类的和乐又从何说起。


图片




意善业有三:


图片

离贪欲,离嗔恚,离邪见(愚痴)。



离贪欲:


对于他人的财物、妻子(丈夫)、权位等,不起贪恋而欲得的心理,不作取得他人财、物等计划,自己安分知足,离贪欲心。


不悭贪而慈心舍施:自己的财物不肯施人,叫做“悭”,他人的财物,但欲归我,叫做“贪”。


悭贪的人追求财、色、名、食、睡五欲,贪得无厌,不择手段,便会造出种种罪业,故要远离悭贪,不悭吝自己的财物,也不贪求他人的财物,把谋生得宜的钱财,用以奉养父母,教育子女,家庭费用外,对于贫病孤苦者,能给与同情慈济,或捐助社会福利事业,即是慈心舍施,经云“能舍施者,可得富贵”。但不可有贪,佛陀说“贪多业亦多,取少业亦少,万般苦恼事,除贪一时了。”


人生因贪而受苦,因贪而违法乱纪,危害他人社会,到头来自食恶果。因此,佛教乃劝人慈心舍施,以对治悭贪,离苦得乐。


离嗔恚:

对他不起嗔恚忿恨心,不作损害他人的设想。


不嗔恚而慈忍积福:嗔恚即遇事不顺,埋恨于心,发怒于形,甚至脾气爆发,可导致杀害灾祸。常人说“火烧功德林”,这话是说一个人无论做多少善事,嗔恚之火一发,动怒于人,以至动武打斗,发生种种不幸,因此曾做过的善事功德,便被它烧得净光。


因此,要以慈悲容忍对治嗔恚,所谓“忍字上面一把刀,为人不忍祸自招,能忍得住片时刀,过后方知忍为高”。勤修慈悲忍辱美德,以远离嗔恚过患,是名不嗔恚,即可成就自利利他大事业。


离邪见:

就是正见,正见有善恶、业报、前生后世、凡夫圣人等。意业虽是内心的,但发展出来,就会成为身语的行为。为什么有邪见?因为愚痴。


因此,要多闻增智而不愚痴:愚痴是无明、迷昧,没有智慧,对事理无所明了,不能辨别是非,不信因果法则,固执邪见,无正见正信,胡作乱为。


如能接受佛陀教育,听闻佛法,增进智慧,便可导入正见,做个事理明白的善人。佛经说,修般若慧以对治愚痴,使令远离邪见,是名不愚痴。


图片



十善业的反面,是十恶业。

离十恶,行十善,

实为任何人所应行的德行。

诸善业,原本是极多的,

但从显见的重业来说,是十善。

善业的根本,佛说就是十善业,

是菩萨、声闻、缘觉、天、人等

一切善行的根本。



在佛法中,

十善业是彻始彻终的德行,

也是基本的修行要求。


如《海龙王经》说:诸善法者,

是诸人天众生圆满根本依处,

声闻独觉菩提根本依处,

无上正等菩提根本依处。

何等名为根本依处?

谓十善业。




图片

六时吉祥

福慧圆满

图片


◎青岛观音寺公众号发布的一切内容均为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由本寺编校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寺处理。文中内容不代表本寺观点。

欢迎大家积极转发,共同弘扬佛法。分享文章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