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知识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法雨甘露 > 佛教知识

佛教知识丨七善法

发布时间: 2025-10-09




图片

七善法

佛教知识

———

佛教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七善法”

那它与我们的修行有何联系?

前言

新对话.png


北宋时期王安石在《周公》写道:“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意思是君子执政,在天下制订完善的法令制度,那么天下就得到治理;在一个国家制订完备的法令制度,那么一个国家就会得到治理。其中的“善法”指的是完善的法律制度。此外,还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表达善法的名言警句。  


儒家常说积德行善,因为善符合天道;道家常说道法自然、与世无争;佛家认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利益众生为根本。除了我们熟知的“十善”,佛教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七善法”。那么,它与我们的修行有何联系? 




何为七善法


《中阿含经·七法品善法经第一》记载了一则故事: 一天,佛陀对比丘们说:“比丘们,我今天给大家宣说的是‘七善法’。如果你们中间有哪位能够成就此法,那么,他对贤圣之道,就能得到欢喜与安乐,从而彻底地断尽烦恼,离苦得乐。”


七善法是:知法、知义、知时、知节、知己、知众和知人胜如。

中秋活动邀请函__2025-09-30+19_56_34.png



知法


正确理解佛法的核心内容

01


佛陀住世时,有一位黑氏婆罗门,两手托着两个花瓶,前来供佛。佛陀对黑氏婆罗门说:“放下吧。”婆罗门便将左手托着的花瓶放下。佛陀又说:“放下吧。”婆罗门又将右手托着的另一个花瓶放下。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吧。”黑氏婆罗门诧异道:“我已经两手空空,请问您还要我放下什么?”


佛陀说:“我不是让你放下手中的花瓶,是让你放下六根、六尘和六识。统统放下,便可超脱生死,永出轮回。”


中秋活动邀请函__2025-09-30+19_35_39.png


知义


将义理融入到自身修行与生活中

02


李叔同早年是我国文学界的全才,但中年时因对人生无常有深刻的体会而选择出家,法号“弘一”。出家后,弘一法师将律宗的教义奉为自己修行的核心。他以极为严格的戒律要求自己,清苦节俭,过午不食,不再过问世俗事务。这种持戒让他从外在到内心发生了彻底的转化。弘一法师晚年罹患重病时,依然坚持念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放弃佛号。


中秋活动邀请函__2025-09-30+18_57_12.png


知时


正确判断,什么时间做什么事

03


当年五祖见惠能是利根器。为磨练其心性,于是派他到堆房做了八个月的苦力活。后来五祖见到惠能所写的偈子,察觉时机到了,便在半夜三更秘密将禅法和衣钵都传给了惠能。


五祖考虑到其他弟子对这个位置很看重,怕引起争执,于是连夜让惠能往南方出走。此后,惠能隐藏在猎人堆里十余年,直到因缘成熟,才到法性寺剃度出家,弘法利生。  



知节


懂得节制,正念和智慧行事

04


朱元璋出身贫苦,历经艰苦的生活和战乱后,建立明朝。登基后,他深知奢靡衰败的危害,因此对皇室及大臣生活作风严格要求,倡导节俭,禁止奢华建筑。这种措施虽苛刻,却有效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和民生的稳定。但后来的皇子皇孙却违背了这一措施。


曾国藩一生奉行“花未全开月未圆”的行事指南,时刻警醒自己祖宗余泽不能被其一人享尽。他凡事忌满,每逢朝廷为他加官晋爵,他总是再三辞谢。他的家书中几乎随处可见对满盈的警惕,谦虚、退让、宽容、恕道就是他“留遗泽”“惜余福”的持身之道。


中秋活动邀请函__2025-09-30+19_16_33.png


知己


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且客观审视自己

05


孔子不仅是一位教育家,还是一位极为注重自我反省的人。他的名言“吾日三省吾身”就是最好的写照。与曾子的对话中,孔子说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一次,弟子们向孔子请教如何管理一个国家,孔子提出了很多建议。当问题涉及政策和军事策略时,孔子则坦白承认自己并不擅长,无法提出过多建议。正是因为孔子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也让他的儒家思想影响至今。   


中秋活动邀请函__2025-09-30+19_27_15.png


知众


了解众生需求寻求不同方式讲法以受用

06


了解众生的需求,面对不同的身份知道如何融洽相处,哪种方式讲法能够令众生受用。太虚大师作为“人间佛教”的首倡者,提出“人成即佛成”的人生佛教理念。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佛教“入世”的精神,使佛教思想更加“人性”化。


大师先是兴办僧才教育机构。1922年创办武昌佛学院时,为吸引更多学者人才,邀请梁启超担任董事长,并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模式,以培养适应时代的新型僧才。为了鼓励在家居士参与佛教事务,大师创办我国首个规范化的居士组织“上海佛教居士林”,目的是让更多信众能够听经闻法,帮助信众将佛法融入于日常生活。对于没有接触过佛法的群众,大师则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法。


1923年在广州讲经时,面对工人和贫苦百姓,大师结合实际生活,讲佛教的因果观和如何通过佛法改善生活。这种贴近实际的讲法,使许多群众开始亲近佛教。


中秋活动邀请函__2025-09-30+19_31_58.png


知人胜如


不但能够自利,还能利他

07


玄奘法师13岁就出家,参访名师,学习经论。由于当时佛经翻译问题和教派之间的分歧,玄奘立志要探寻佛法的真正教义。公元629年,玄奘从长安出发,长途跋涉到达印度求取佛教经典。路途中,穿越茫茫沙漠、高山雪域以及面对各地的强盗和战乱的威胁,但玄奘始终坚守信念,在西行求法的十几年,积累了深厚的佛法知识和丰富的实修经验。


公元643年,玄奘携带657部佛教经典回到长安,开始投入佛经翻译中。他的一生共翻译了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佛经,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佛教的传播与发展。他将自己所学的智慧无私奉献给后人,不仅自我修行圆满,还惠及千千万万的佛子。 



中秋活动邀请函__2025-09-30+19_36_31.png


总之,修“十善法”可得投生人天善趣的果报,免堕三途。而七善法则是更具体的行动指南,更是融汇了觉悟与实践的智慧,在心地上下功夫,帮助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减少阻碍达到更高觉悟。



知识链接

中秋活动邀请函__2025-09-30+19_43_52.png


“阿含”源自梵文agama,意思是传承、集成。


《阿含经》是佛教早期的重要经典之一,是佛陀对于解脱道的基本教义、修行方法以及对现实问题的深入讨论。包含四部分,称为四阿含经”:《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其中,《中阿含经》包括152部中篇经文,篇幅比长阿含经简短,记录了佛陀对弟子的教诲,包括修行方法、戒律、四念处、八正道等。

图片

中秋活动邀请函__2025-09-30+19_43_52.png

又称“佛门十善”,包括三身、四口、三意,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语、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因此,严持五戒十善,可得人天果报,免堕三途。



END


◎青岛观音寺公众号发布的一切内容均为公益性分享,文章来源于上海玉佛禅寺,图片来源于网络,由本寺编校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寺处理。文中内容不代表本寺观点。

欢迎大家积极转发,共同弘扬佛法。分享文章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感恩。


上一条: 无

下一条: 佛教知识丨十二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