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寒衣节 今天是11月13号,农历十月初一,中国传统的寒衣节,一个被世人遗忘却又温暖的日子。 寒衣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起源于周代,流行于北方。民间将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合称为中国“三大鬼节”,在这一天祭扫,纪念过世的亲人,谓之送寒衣,请亲人穿上温暖的御寒冬衣,来抵御这世界的严寒。但是如今的人们,知清明、中元者甚多,知寒衣节的却寥寥。要知道,这一天,比其他的日子,更多了一份温情和暖意。 寒衣节的由来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经》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由于十月方入冬,九月稍嫌早,这一习俗在宋代便推移到十月朔日。 这一天,古代的帝王穿上冬衣,昭告世人冬天的降临,女人们会给家人穿上温暖的衣服。人们用秋收之物祭拜诸神与祖先,报告这一年的丰收与希望,祈愿这个冬天,不再寒冷,日子依然温暖如昔。 寒衣节的习俗 祭奠祖先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奠祖先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 烧 寒 衣 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作“送寒衣”。民间送寒衣时,还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以救济那些无人祭祖的绝户孤魂,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 五言·寒衣节 幽明隔两界,冷暖总凄凄 处处焚火纸,家家送寒衣 青烟升浩渺,别绪入云霓 旧貌应难忘,凭谁问老衢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似乎渐渐忘记了寒衣节,但是,含蓄又温情的寒衣节,似乎更符合含蓄又温情的中国人。我们对亲人的思念和关怀,往往深埋在一句话里:“天冷了,多穿衣”。即使远隔千里,即使天人两隔,这份爱意,从不会怠慢。敬奉祖先,不仅是祈求他们的护佑,更是希望他们也能感受我们不曾离开的爱与感恩。 如何才能真正利益 到祭祀的祖先 送寒衣,以怎样的态度去祭祖,是我们作为后代需要注意和思考的:是否只是走了祭祀的形式?如果是抱着利益亲人的心,那就要把生命中血浓于水的那部分呈现出来。 但这种呈现,不是通过提着的黄表纸和锡箔,不是烧出来的鸡鸭鱼肉,更不是倒出的老酒点上的香烟。上坟的时候如果供荤,尤其是供烟和供酒,亡者不仅吃不到,还会大大增加他的罪过。 佛在《地藏经》中告诫众生:“尔所杀害,乃至祭拜,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 《印光法师文钞》中有言:“即祭祖先,亦不应用肉,以名为敬之,实则害之也。至于以肉食奉父母,皆令父母折福获殃。父母有福德善根者,损其福德善根。无福德善根者,增其受杀恶业。” 所以供祖先,荤的千万不要供,一碗饭,几样素菜,一支天然香,世俗的孝心就能体现了。 对逝去的亲人表达孝思,其他宗教也都提倡,但真正说到对逝者的超度,却只有佛教才能做到并且有效。所以我们与其在上坟时以菜肴和纸钱作为情感表达,不如为逝者诵经、超度、供灯、念佛回向。 用佛法超度亲人,使其离苦得乐,这才是真正的孝。 “天冷加衣”, 是给最亲的人 最温暖的祝福 子女是您爱的流淌 我们的幸福是您温暖的胸膛 思念 是这世界的香火 愿您 看到光 成为光 生的永恒 终归永恒 升向高维 往生乐邦 “寒衣节”诵经通知 作为佛弟子,我们在这天可以到寺院与僧众一同诵一部《地藏经》,在感得二十八种利益的同时,以此功德回向七世父母及六亲眷属,令其离苦得乐,早生净土。 青岛观音寺拟订于2023年11月13日(农历十月初一)14:00在般若堂由僧众带领共同讽诵《地藏菩萨本愿经》。 第一种报名方式: 请长按识别二维码 第二种报名方式: 报名也可拨打客堂电话 0532-82960939 天龙护念 善果日增 集圣上因 菩提不退 诸横消灭 业道永除 小提示:参加诵经的信众请提前十分钟入场,进入般若堂后手机静音或关机,维护道场清净,请勿在经堂内照相,吃东西。全程参与,不迟到早退。 END 一篇文章可点亮无数心灯,青岛观音寺公众号特在此征集引人向善的“精神食粮”,您可讲述人生经历、学佛缘起、修行感悟和改变等。 投稿请发邮件,邮件标注“征文”字样,文尾标注作者姓名、微信号,静候您的文章布施! 邮箱: qingdaoguanyins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