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霜降:霜华染秋,佛光涤尘

发布时间: 2025-10-23



图片

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八个节气


霜降

图片

秋季最后一个节气,今年的霜降在公历10月23日交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言:“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时节,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加大,露水凝结成霜,天地间弥漫着清冷肃杀之气。此时,秋意已深,大自然从丰盛走向敛藏,万物逐渐沉寂,却也在沉淀新生的力量。


图片

图片




图片

霜凝秋暮· 静观流转



霜降三候:

一候豺乃祭兽,

二候草木黄落,

三候蜇虫咸俯。


图片


豺乃祭兽:霜降时节,豺狼开始捕获猎物,将猎物整齐排列,仿佛举行一场祭祀。


这看似野性的行为,实则暗合佛法"业力"学说——捕猎为造业,存活是受业。就像农民种地,春天播种(因),秋天收获(果);若播下恶种(如偷盗),必得恶果(如惩罚)。修行人更要有觉知:每个念头都是种子,每个行为都是灌溉,最终收获的,必是自己种下的因。


草木黄落:深秋霜重,草木逐渐枯黄凋落。这可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自然循环的一部分。草木顺应时节,舍去繁茂的枝叶,将能量藏于根里,等着来年春天再发芽。就像佛家说的“诸行无常”,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修行人看透这一点,别太在意外在的得失,在变化中保持一颗平静的心。


蜇虫咸俯:蛰伏的虫子进入冬眠状态,不再活动。它们以静止的方式应对寒冬,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顺应。修行亦应如此,当外界纷扰时,学会内观自省,像蛰虫般沉淀心性,在静默中积蓄智慧的力量,等时机到了,再“破茧而出”。


图片

图片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这时候,山川间枫叶红得更艳,银杏叶铺成了金黄的地毯,美成了一幅画。农民忙着收获山芋、大豆等作物,一年的辛劳总算有了回报。修行人则借这个时节,收收心,在生活里体悟佛法真谛,把烦恼变为智慧的养分。




图片

霜润素味· 禅食养心



霜降养生,饮食遵循:润燥健脾、温补阳气、少咸增苦。顺应秋末冬初的气候特点,防燥邪伤肺、寒邪侵体。


润燥健脾:霜降后空气干燥,易伤肺津,脾胃功能也易受影响。可多吃润燥生津的食物,如银耳能滋阴润肺、养胃生津,可炖煮成羹;莲藕清热生津、凉血散瘀,适合炒食或煲汤。饮茶宜选润肺的蜂蜜柚子茶、温胃的红茶,避免寒凉茶饮损伤脾胃。


图片

图片


温补阳气:此时天气转寒,需适当温补以抵御寒邪。


板栗被《本草纲目》记载为“肾之果”,具有补肾壮腰、通肾益气、厚肠胃的功效。其性味甘温,能直接补益肾阳,缓解因肾气不足导致的腰膝酸软、乏力等症状。每日吃几颗,有助于补肾强筋、增强体质。


山药归脾、肺、肾经,具有健脾益胃、滋肾益精、润肺止咳的功效。其性味甘平,既能补益脾胃,又能通过“培土生金”滋养肺部,缓解秋燥对肺部的影响。山药的滋润之性可防止津液耗伤,同时其补肾作用有助于温补阳气,适合各年龄段人群食用。但温补不宜过度,以免生热助火。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少咸增苦:咸味入肾,过食易伤肾气;苦味入心,能泄火存阴。减少咸菜、腊肉等高盐食物,多吃苦瓜、芹菜等苦味蔬菜,以平衡体内阴阳。


《佛说十善业道经》云:“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饮食亦是修行的一部分,以慈悲心对待食物,不浪费、不偏食,感恩每一份供养,这便是践行善法的体现,能让身心在饮食中获得清净与安宁。


图片




图片

敛藏浮躁· 守静笃行



霜降后昼夜温差大,需重点保护头、颈、脚部。头部受寒易散失阳气,脚部受寒则引发感冒或关节疾病。出行宜佩戴围巾、穿保暖鞋袜,睡前热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 腹部保暖可预防胃痛,女性需避免下腹部受凉以防痛经。


霜降后不宜剧烈运动,以防阳气外泄。推荐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轻缓运动,每日20-30分钟,以微微出汗为度。遵循“早睡早起”原则,保证7-8小时睡眠,缓解秋乏。睡前可通过冥想或深呼吸放松身心,提升睡眠质量。登高望远是传统习俗,既可舒展肺气,又能调节情绪,但需避开清晨低温时段,选择日间温暖时段进行。

图片


图片

图片



《法华经》云:“一切众生皆是吾子。”

愿我们在霜降时节,

借佛法的智慧之灯,

照照内心过不去的坎;

以慈悲心为棉衣,

给这冷飕飕的深秋添点暖。


把浮躁压一压,力量攒一攒,

心安静了,才看得清这世界,

一步一步走,

总有一天会跳出这生生死死的圈子,

走向解脱彼岸。


图片

图片

图片




◎青岛观音寺公众号发布的一切内容均为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由本寺编校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寺处理。文中内容不代表本寺观点。

欢迎大家积极转发,共同弘扬佛法。分享文章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