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在河北时,有一位石家庄的居士带着他的姐姐找我皈依,希望能得到三宝的加持,因为儿子经常打她,只要不满足要求就会动手,或者以死相逼。
佛陀初转法轮时先讲了苦集灭道四谛,其中苦是集的果,集是苦的因。什么意思?我们承受的苦果都是我们自己造作恶业的集结。我让她先回去听课,反思自己的过失,儿女不孝就反思自己的不孝。她说我对父母很孝顺的,我问她是否对双方父母都孝顺,她不吱声了。
后来她皈依了,通过闻思找我忏悔:有过两个堕胎后,孩子明显开始不听话。后来公公去世,婆婆还活着的时候,就和小叔打官司,争遗产,自己打赢了一套房子。而得到房子的同一年,儿子就非要到日本读书。那时留学要通过中介,费用很高,家里拿不出那么多钱,儿子就以死相逼。没办法只好把打官司赢来的那套房子卖了,卖了二十万,正好凑够留学的费用,结果儿子没到一年就辍学回来了,学不下去。
我给她分析,你当时不顾婆婆的感受,撕破脸争来的房子是不是也没有成为自己的财富,却因为失了孝道而折损了福报,加上曾经堕胎的业障,而集成现在被儿子打骂的果报。
她问我应该怎么办?我问她上次你来时曾经超度过婴灵,加上皈依的功德,你儿子应该好多了。她说是,孩子的变化很明显,跟她说话语气也好了,不再张口就骂了。
那么孝道的问题就要通过超度公公和孝顺在世的婆婆来弥补。后来这位居士很虔诚地忏悔,精进地超度、做功德,尤其把婆婆接到家里亲自伺候到百年,儿子越来越孝顺。而她的儿子并没有接触佛法,更没有学佛。这就是如是因如是果的真理,也是通俗的道理——解铃还须系铃人。
古人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何为不惑?不再疑惑。老人说的经验之谈,古圣贤讲的做人道理,到了四十往上,见的多,摔的跟头多,吃的亏多了,也就该反省明白了。关键是能不能遇到善友善知识的指点,否则可能到死都不明白。
我们环顾亲朋好友,邻居同事,哪个与父母兄弟争房子、算计财产的人,不是争来了财富的同时也争来了灾祸?因为失了孝道,失了亲情也就失了福报和德行,争来了家庭不睦,儿女不乖,争来了投资失败,争来了骗自己钱财的骗子,争来了耗光自己积蓄的生意,争来了吃不尽的药、大夫治不好的病,争来了升不了职的烦恼,争来了种种祸不单行的果报。
无德即无福,无福说明德行不够。
古人说,人在做,天在看,举头三尺有神明。谁是天?父母是天,祖先是天,因果是天。儿女乖顺,家庭幸福,事业有成,都是修来的,不是争来的。
建议有缘人多诵《吉祥经》,思维法义。如何修来吉祥?如何得到吉祥?佛一一说给我们听,我们依教奉行,去修正、改过、忏悔。修正一条,得到一分吉祥;修正十条,得到十分吉祥。
通过皈依、念经、培福、亲近善知识,慢慢自会得到不可思议的果报,这就是学佛。学佛不是天天烧香,那是迷信;念经也不是修行的全部。念经的目的是明理,明理后依教奉行,在生活、工作、与人相处的人际关系中,实修慈悲心、菩提心,是真学佛。
人格不能圆满,何谈成佛?《阿弥陀经》中说: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学佛人都想往生极乐世界,都会念《阿弥陀经》,又有多少人思维过其中的法义?古人说一日三省,我们有没有边念经边反省,自己是否具备上善人的德行,是否具足善根福德?如果不具备,如何得生彼国。
所以对于不修心、不知低头认错的人,佛门有句话:喊破喉咙也枉然。更可怕的是,很多人指望最后的送往生,却忘了观察送的人和被送的人是否具有善根福德。佛讲因缘和合,缺一不可。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接引往生净土,但每一愿都有条件,条条指向“上善人”的标准。持五戒圆满的人格,守十善具备天人的福德,需要深信因果才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是诸佛所教导的真谛)。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