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答疑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法雨甘露 > 法师答疑

在家居士破戒后,应当如何进行补救?

发布时间: 2023-10-08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俗话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我们在世间生活

难免会犯错

学佛修行也是如此

对于我们佛弟子来说

持戒修行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可是如果因为种种因缘条件

不小心犯错破戒了

心中不免产生疑问

自己还算佛弟子吗?

还有必要继续持戒修行吗?

又应该如何去补救呢?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现实生活中,相信很多学佛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有的人由于业力牵引,由于种种因缘,不得已或者是不知情破坏了一条戒律,就觉得自己既然已经破戒,戒体不再完整,何必再继续受持?于是就放弃对所有戒的持守,也不再愿意去学佛修行了。其实,这是很错误的想法。


《百喻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牧民,养了二百五十头牛,常把它们放在草原上吃草。有一天,跑来一只老虎,把他的一头牛吃掉了。这个人看到后,心里想∶“我的牛失去了一头,已不是全数了,我还要这些牛做什么呢?”于是他就把自己所有的牛都赶到一个深坑里去,统统把它们给宰杀了。


图片

佛经中的典故,主要起到表法作用,故事中牧人口中的“全数”,在佛教当中指的是“具足戒”,也就是出家人需要受持的二百五十戒。


在家人皈依三宝,也可以选择受持五戒或者菩萨戒。


受戒后,众生由于无始以来的习气和烦恼,难免会有犯戒的时候。在家居士倘若偶然犯了一条戒,最应该做的是生惭愧心,及时忏悔改正,继续持戒修行,而不是错上加错,索性无所忌惮地把所有的戒律都一概舍弃不持,进而对学佛修行也失去了信心。这种作为与因失去了一头牛,而杀掉整个牛群的牧民一样愚痴。


图片


图片

图片

而另一方面,还有很多的信众因为担心受戒后会犯戒,或者对受持戒律存在顾虑,怕受戒后行为受到约束,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所以选择不受戒。其实,这也是对戒律的一种误解。


我们要知道,佛教戒律的精神是防非止恶,成就道业,受持戒律是解脱、成佛的必经之路。真正的受戒,不是一种约束,而是一种轻松自在,是一种解脱。比如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和行为准则,佛弟子要最终走上解脱的道路,就必须要受持。


图片


所以,我们作为一名佛弟子,要想觉悟解脱,就必须要受持戒律。当然,受持戒律也要根据自己的根基、因缘,你的境界在哪个层次里,你就受哪个层次的戒律,比如初皈依时,除杀戒外,可以选择暂时先不受持其他四戒,修行到一定程度,自然瓜熟蒂落,但不能一直不受戒。


我们在决定是否受持五戒时,首先要先去学习了解戒律,如果自觉能做得到,就可以求受五戒,而后才能守。比如你在生活和工作中做不到不饮酒,那么五戒中的“不饮酒戒”,就可以先不受持。五戒里除杀戒外,若只能做得到一个戒,也可以只受持一条,其他做不到的可以先慢慢学,以后等因缘成熟,再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受持。


图片


图片

图片



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当我们在学佛修行过程中犯错破戒时,应该怎么办?其实佛陀早已经给我们开示了改过自新的法门——忏悔。


在佛教中,忏悔是重要的修行法门之一。《佛遗教经》中说:“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金光明经》也云:“千劫所造无边业,一次作忏亦得净。”可见佛前礼忏过失的殊胜。


图片

我们在生活和修行中犯了戒或造了恶,首先要做的就是发露忏悔,一定要深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内心中升起真正的追悔之意,改过向新,誓不再犯,在诸佛菩萨、师长、大众面前告白致歉 ,请求原谅,以此灭罪,千万不要心存侥幸心理,放纵自己的不良习气。


诚心的忏悔不仅能忏除过去所作不善业,还能有效防护,永不再作,所以说“忏悔得清净”。很多受了戒之后的人,由于种种情况的发生,比如不得以说了妄语等,就可以通过忏悔,让心重归清净。


另外,如果违反了戒律,自觉做不到,就可以到佛前忏悔、舍戒;如果自认还能持守,那么还可以选择去重新受持。

图片





图片

END


◎青岛观音寺所发布的一切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文中内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分享文章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感恩。



征稿启事






一篇文章可点亮无数心灯,青岛观音寺公众号特在此征集引人向善的“精神食粮”,您可讲述人生经历、学佛缘起、修行感悟和改变等。


投稿请发邮件,邮件标注“征文”字样,文尾标注作者姓名、微信号,静候您的文章布施!


邮箱:

qingdaoguanyinsi@163.com。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