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去拜佛
佛教
“佛嘛,我也信的!
逢年过节去烧个香祈福
考试前、结婚前去求个吉利
四大名山也去过一两个
发个朋友圈好多人点赞
到普陀山拜好菩萨
顺便来一顿海鲜吃吃
平时么违法的事不能做
其他好像也没什么不一样
去拜佛嘛
求个保佑,最好能抽个签,
或是算个命,有个吉兆”
或许,一般人看这就是“信佛”
但实际上这与佛教中所说的“信”
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佛教文化
拜佛和信佛
佛教文化
确实,佛菩萨是普渡众生的。正如一进寺院就能看到的弥勒菩萨笑口常开,寺院山门广开,没有学佛,没有皈依,又或者不太了解佛教,也都欢迎来参访,停下脚,看一看,坐一坐。
有的人是带着全家平安的祈愿而来,也一定有人是怀着心事而来,怀着礼敬的心情一个殿堂一个殿堂地拜过来。
的确,在寺院里的环境里,在庄严殊胜的佛像前,都更能够静下心,想想平时不怎么思考的大问题,做一个决定,或是放下些什么……
希望大家在离开寺院的时候,挂在祈愿墙上的不只有美好的愿望,也把那些烦恼和焦虑统统留下。
但是,即使有了佛菩萨的加持,人却总是活在自己的惯性里。往往是刚踏出了这扇门,想过的问题就抛到了脑后,做过的决定又开始摇摆,要放下的东西又拿了起来……这样拜佛,既不治标,更不能治本。
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是真正地相信一个人,就一定会认真按照他的意见去做。信,但却不照做,很难说是真正的信。
拜佛和信佛也是这样,拜佛更多的是外在的动作,而信佛是发自内心的信任、依赖,并且愿意“依教奉行”。
既然相信佛菩萨的普渡众生,那就更要相信佛法揭示的六道轮回和因果业力;
既然相信佛菩萨的加持,那就更要相信所有的问题是往昔业果的显现,想要的福报也需要自己的行动去播种;
既然相信佛菩萨的救苦救难,那就更要相信解脱的关键在于自己的愿力。
迷信与正信
佛教文化
有人觉得拜佛是迷信,出家人、佛弟子又说佛教是正信,那到底是迷信还是正信?迷信,或是正信,还是人的问题,都是人心所造。
真正懂得拜佛的意义,对正信的佛法有一定的了解,也清楚自己信奉的原因,坚定不移,愿意依佛陀的教法修正自己的言行,那就是正信。
如果是看到别人都在拜,也随民俗大流进来拜拜,能和法师合张影那就更好了,给自己多一点信心,那还是结个善缘,谈不上信佛。
至于觉得出家人有“法力”,从而想要打卦算命、预测吉凶、寻找捷径,却并不想了解佛法、改变自身,那并非“正信”,而是“迷信”。
即使真的有宿命通之类的神通,释迦牟尼佛早就明确说过,出家人不得为人算命、看相、打卦之类,这些都有违释迦牟尼佛的教诫。
信是根本
佛教文化
汉传佛教的修学讲求“信解行证”的次第,“信”放在首位。“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如果真想在佛法中得到受益,信可能要比智更要紧。
现在的社会上有这几种现象,职场青年将禅修作为放松身心的方式,的确也有一些效果,但如果没有对佛法生起强烈信心,没有在生活中依教奉行、改变自己,遇到烦恼困境,依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还有一些知识分子,对佛学有深入了解,但如果还是将佛法主要作为一种文化或哲学来做研究、做课题,那也是停留在“账面的财富”上,获益有限。
又或者,有的人本身很聪明,还是习惯从自我角度出发看佛法,只挑符合自己认知的部分来遵照,对不符合自己想法的就选择性忽略,带着自己的“分别心”来信。
例如,相信佛菩萨会护佑众生,也相信行善积德,但另一方面,又坚持认为只要心中有善,持不持戒无所谓,对财富、地位、感情也还是样样想抓牢……这样挑挑拣拣地学,说到底最终还是“信自己”。
·END·
◎青岛观音寺所发布的一切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文中内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分享文章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感恩。
征稿启事
一篇文章可点亮无数心灯,青岛观音寺公众号特在此征集引人向善的“精神食粮”,您可讲述人生经历、学佛缘起、修行感悟和改变等。
投稿请发邮件,邮件标注“征文”字样,文尾标注作者姓名、微信号,静候您的文章布施!
邮箱:
qingdaoguanyins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