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答疑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法雨甘露 > 法师答疑

如何忏悔以前的过失,看看就知道了!

发布时间: 2024-05-30





图片


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


记得,佛法不是一直停留在过去,也不是一直在忏悔,业性本空。重点是从现在做起,而不是一直逗留在以前的回忆。


这是一种增上缘,如果一个人没有经过痛苦的洗礼,他就不懂得珍惜,也不会成长。


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不要在意以前的过失,在意我们现在懂不懂把过失拿来警惕自己。

图片


不可以让过失停在原点,把过失停在原点,这是最大的过失。


也就是醒不过来,一直在过去、以前的过错,一直耿耿于怀,放不下以前的过失,这个是最严重的过失。


禅语中常提到“脚跟下”或“看脚下”,它是否叫人要步步踏实,注重当下眼前,不要耽于过去或幻想未来?的确是这个意思。


图片


在修行的过程中,许多人只把目标放在未来,没有脚踏实地从现在做起。这其中包括几种情况:


第一种

不切实际

光看到过去的人修行修得非常好,自己很羡慕,也希望见贤思齐,可是他没有想到该立刻用功,脚踏实地走出第一步;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梦想,也可说老是在做梦。


第二种

宽以待己,严以待人

老是要求其他的修行人或周围的人好好修行,如果别人不修行、做得不好、说错了,自己会很难过;把别人的懈怠当成自己的过失,总希望他们好好学。


也可以说他自有标准和尺寸,如果他人不合他的要求,则加以批评、指责。


但他没有想到自己是否做到了,也许自己只做到几分,却要求别人做到满分。宽以待己,严以待人,这叫“脚跟不踮地”。


第三种

不付诸实践

经常根据经典、语录、古人行谊等计划修行,设想有一天自己修行时当如何如何,可是从未想过什么时候付诸实践;


年轻时贪玩,中年时事业重要放不下,晚年时体力不好,结果一直到死,计划仍是空的。


图片


第四种

眼高手低,目空一切

把标准定得很高,要嘛不修行,一旦修行就要做得很彻底,而且要有大成就,常常高谈阔论自己要怎么做、会怎么做,可是都仅止于口头的工夫。


第五种

得少为足

工夫并不踏实,只得到一点小经验就认为自己已大悟彻底,到处告诉别人他已是修行成功的人,一厢情愿想当别人的老师,甚至在明眼人之前还吹牛吹个不停。


因此,真正有工夫的人会告诉他:“注意你脚下,你的脚跟尚未着地哦!”也就是说他轻举妄动,实际的工夫不够。这句话对一般人也很有用。


图片


即使不修行禅法,也应该把当下的这一步站稳了,步步踏实往前走。


若能如此,在人生的过程中,虽然没有功成名就,对自己而言,还是觉得心安理得,非常平实。


人们常常因自己一时的过失或是做得不圆满的事情,感到遗憾、悔恨甚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佛教认为,种种所造诸恶业,唯须真诚发心忏悔。忏悔是最慈悲的一面,也是众生改过自新的无上良药。


佛法就曾开示十个忏悔之法,可以帮助至诚恳切想要忏悔所作诸恶的人成就忏悔之功。



忏悔十法包括:

一、明信因果;

二、生重怖畏;

三、深起惭愧;

四、求灭罪方法,即大乘经中明诸行法,应当如法修行;

五、发露先罪;

六、断相续心;

七、起护法心;

八、发大誓愿,度脱众生;

九、常念十方诸佛;

十、观罪性无生。



这十个忏悔之法从字面上也很容易理解。


首先,要相信因果不虚,并因此有所悚惧,时常惭愧自己毁戒下劣、愧诸贤之超脱明净,而后寻求灭除自己罪业的方法。


如果已经造作恶业,就要克诚披露、求哀忏悔,并且断除起恶的相续心,不造新殃。


更进一步,就要发起护法之心和四弘誓愿之心,持念十方诸佛圣号,观察所造之罪,皆由心起,不生不灭,观罪无生,便能破一切罪。


依此如法修行,或一七日,不得益,乃至三七日,若再不得益,于是或一月、二月,或三、四、五月,乃至经年,专心忏悔从前所犯重罪,不论时日多少,惟至灭罪方止。


图片


忏悔之法不是后悔药,却是能带着你更好地面对未来的一种智慧和助力。


虽然它无法使人们穿越回过去改变已经发生的事,但相信只要勤修忏法,直面过错,不再反复纠结彷徨,从源头上不造恶因,多行善事常结善缘。


如此逐渐清除内心堆积的烦恼,便能放下心中负罪的包袱,整装清净,重新上路。


对于在家信众来说,除了修忏法之外,也要结合具体实践,尽一切努力弥补自己的过错。


图片


比如,曾误杀过小动物,那么在忏悔之后,就要生起护生的心,并且在以后的人生中多多关爱众生,参与到保护动物的行动中。


又比如曾对他人恶言相加,当你认识到错误并忏悔后,也要主动向其道歉,请求原谅,以实际行动化解双方的矛盾等等。


简言之,如果你感到后悔,就应该把握当下,从现在做起:忏悔、行动。



图片

图片

◎青岛观音寺所发布的一切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文中内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分享文章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感恩。

图片

一篇文章可点亮无数心灯,青岛观音寺公众号特在此征集引人向善的“精神食粮”,您可讲述人生经历、学佛缘起、修行感悟和改变等。


投稿请发邮件,邮件标注“征文”字样,文尾标注作者姓名、微信号,静候您的文章布施!邮箱:


qingdaoguanyinsi@163.com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