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行善,人们都会想到,每当有地震、战争等天灾人祸发生,社会各界都会纷纷出钱出力,很多企业家、艺人出手就是上百万,非常令人赞叹。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普通人热心帮助他人,是活雷锋。
那么,对于佛子而言,修行是不是一定要行善?佛教所说的行善,与普通人有什么不同?行善是不是就等于修行呢?
[ 修行一定要行善 ]
佛教要求我们存好心,行好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大乘佛教更是要求佛子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进和般若。前面五种都是修慈悲,其中布施就是指行善事,乐善好施,帮助他人。
没有布施,就难修慈悲观。著名的台湾慈济基金会,常年广行善法,帮助很多需要帮助的人,可谓世人瞩目,有口皆碑,在世间为佛教徒树立了很好的形象。可见,修行佛道一定要行善。


修六度

[ 行善不等于修行 ]
不只看重行善的效果,世俗的行善,出发点更多是追求善行带来的效果。
比如,离开家乡异地打拼的同事着急租房,自己花很多时间帮他找房看房,甚至还劝说亲友把出租的房子低于市场价,介绍给同事。没想到,同事磨磨蹭蹭,瞻前顾后。最终,自己欠了人情,还落得埋怨。这时就会觉得好心没得好报。
再比如,早上开车上班,出于好心,顺路把邻居送到地铁站。为了配合她的上班时间,不但每天要早起半小时,有一次还因为太困,违章被交警罚款。再加上平时小区里遇见,对方并不怎么热情,似乎“搭车”理所当然。时间长了,就觉得很不爽,最后干脆找个理由“拒载”。
还有的人,会攀比做善事的数和量,比如捐款的金额,或帮了多少失学儿童,助印了多少经典等等。如果做成了,或影响大,就很高兴,津津乐道,反之就觉得行善没效果,或与付出相比,得不偿失。
以上这些,虽是做好事,但或多或少“以结果为导向”,不能算修行。

[ 行善也要在心地上下功夫 ]
佛法倡导的修行,关键是在心地上下功夫。也就是说,一切福田,都离不开清净自性。
《六祖坛经》:
不离自性,
即是福田。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梁武帝邀请达摩祖师来到首都金陵,他问达摩,自己即位以来,建造寺庙、抄写经文、供养僧人,不可胜数,这有多大的功德?达摩却说,并没有功德,只有一点世俗的小果报而已。因为“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也就是说,真功德是最圆融纯净的智慧,它的本体是空寂的,是不能用世俗的方法求得的。
行善也是如此。只有起清净的善念,才会种下一个好的种子。遇到适当的因缘,这些种子就会开花结果,自然而然得到好的果报。因此,如果按照修行的标准去行善,最关键就是要怀着一颗清净之心。
“欲广福田,须凭心地。”总之,佛子行善是为了对治自己的吝啬,修的慈悲心,否则就会贡高我慢,或者执著挂碍。同时,为了保证行善效果,还要注意量力而行,这样可以尽量避免达不到要求产生的心理不平衡。
相关名词:”布施“
大乘佛法六度之首
分三种:
法 布施
善根之功
以清净心为人宣说如来正法,”令闻者得法乐,资长善根之功。
财 布施
施予有情
将财物施予有情,令彼不受饥寒的痛苦。
无畏 布施
除内心恐惧
当众生遇到种种灾难可怕的事时,能够安慰他们,帮助他们去除内心的恐惧。
三种布施中
财布施是能为众生所
提供的较低层次的帮助
而最大的行善则是
给他人法身慧命
给予他们般若智慧
END
◎青岛观音寺所发布的一切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文中内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分享文章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感恩。
征稿启事
一篇文章可点亮无数心灯,青岛观音寺公众号特在此征集引人向善的“精神食粮”,您可讲述人生经历、学佛缘起、修行感悟和改变等。
投稿请发邮件,邮件标注“征文”字样,文尾标注作者姓名、微信号,静候您的文章布施!邮箱:
qingdaoguanyins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