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答疑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法雨甘露 > 法师答疑

入寺拜文殊时,求“聪明”?不如求“智慧”!

发布时间: 2024-08-02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许多善信都会在文殊菩萨像前礼拜、祈愿,希望菩萨加持,令自己或孩子聪明智慧,其实在佛教中“聪明”不完全等于“智慧”


图片


先来看一则故事:一休曾任“象外鉴公”禅师的侍者。


一天,一位师兄因不慎打碎了禅师心爱的茶壶,而吓得哇哇大哭。一休得知后,边安慰,边收集起茶壶的碎片。待禅师回来后,一休问:“世上有什么东西是永恒不变的?”禅师笑道:“佛法无常,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永恒不变的”


话音刚落,一休便取出碎片,说:“看来师父早就知道这个道理啊!那我就不必为这把‘变了’的茶壶担心了。”禅师见了,认真地说:“一把茶壶能不碎吗?”


图片


但两人的话,无疑显示出“聪明”与“智慧”的区别——一休并非真的体认“无常”,而仅是利用“无常”作为茶壶损坏的借口;而禅师面对碎片,仍能不起贪执、不生瞋恚,这才是智慧。



图片


佛教的“智慧”是两个概念的组合,“智”是就世间来说,指明白凡夫所见的一切世间事相;“慧”是就出世间来说,指了解一切圣智所见的真实理性。

具足“智”与“慧”才能分辨善恶、拣别抉择、断恶修善,从而断除烦恼,最终证悟成佛;没有智慧的人,福报再大,还是不能究竟解脱。佛法中的“智慧”即“般若”,要得到这种究竟的智慧,便有三种由浅至深、循序渐进的方式。如蕅益大师云“欲证般若,须勤闻思修三慧。”


图片

首先是“闻慧”,即通过阅读佛典,或在善知识处听经闻法,逐渐深入佛法,由文义而引入悟境,进而对佛法生起甚深的信解。


但光听是不够的,因为佛菩萨都是应机说法,如对执“有”的人说“空”,对执“空”的人说“有”,虽然所说内容各异,但最终导向都是“中道”。


此时若对听闻的内容不加以思考,而仅仅把他人的思想囫囵吞枣地复制粘贴,便可能会走向歧路。因此“思慧”就是以闻慧为基础,自己认真思考,详细审查理解之后得来的智慧。


“修慧”就是依据闻、思所成的智慧而对佛法有所悟解后,如理实践所引发的智慧。


图片


◎青岛观音寺所发布的一切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文中内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分享文章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感恩。


图片

一篇文章可点亮无数心灯,青岛观音寺公众号特在此征集引人向善的“精神食粮”,您可讲述人生经历、学佛缘起、修行感悟和改变等。


投稿请发邮件,邮件标注“征文”字样,文尾标注作者姓名、微信号,静候您的文章布施! 邮箱:


qingdaoguanyinsi@163.com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