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上很流行一个词叫做“佛系青年”,我刚开始听到这个词,以为是很多年轻人开始学佛了呢,觉得非常振奋。后来经过了解才发现,这个词和佛教还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它主要表现的还是一种人生态度,大概意思就是“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对什么都“无所谓”。读书用功与否都不在意,工作好与不好也不去努力,家庭状况不好也不去改善,为人处世也不精进用心等等。
从表面上看,这种态度好像很符合佛教所说的“放下”啦,“随缘”啦,其实这是“随便”,不是“随缘”。因为你是抱着消极的态度,随便的看待生命和人生。
广大的青年朋友们如果按照这种方式来度过自己的人生的话,至少犯了两个错误:
一是误解了佛教,
二是浪费了自己的生命。
如果我们想要自己的青春能够发挥它的价值,首先需要明白生命的意义。佛教有一部非常有意思的经典《百喻经》,里面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一个商人,带两个学徒,牵一头骆驼出外去做生意。这头骆驼用来驼珍贵的绸缎、上等的毛毯等商品。
有一天,这头骆驼突然得病死了,商人就需要重新买一头骆驼来驼货物。他走之前,先把死骆驼的皮剥下来,然后,留下这两个学徒看守货物。临走前,这个商人对两个徒弟说:“ 你们好好看守这些货物,这张骆驼皮,也把它晾干,不要让它潮湿了,湿了就烂了。”
商人走了之后啊,有一天,下雨了。
两个学徒想起师父的话来,怕骆驼皮被雨打湿,就赶忙拿那些绸缎啊、毛毯啊去盖这张骆驼皮,这样,虽然这张骆驼皮保住了,但是,那些比骆驼皮价值要高很多倍的绸缎和毡毯就这样都给烂掉了。
大家听完这个故事,是不是觉得这两个徒弟很愚痴?不知孰大孰小、孰轻孰重?但是,通过这个故事反观我们自己,我们是不是也在本应奋斗、拼搏的青春时期,反而把大把的时间花在了这种本末倒置、舍本逐末的事情呢?
佛教认为一个事物的成立需要“众缘和合”。比如,果树要长出果实来,需要很多条件,要有好的土壤、水分、阳光、肥料,要有人剪枝、施肥、除虫,还要天公作美等,最后才可能长出好的果实。
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做的,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创造各种条件,争取收获好的果实。但如果天公不作美,不下雨出现干旱,下雨太多出现洪涝,或者一场冰雹等等,导致最后没有收成,那就说明缘分不具足。
这时,我们就要坦然面对这个结果。所以我们付出努力的过程中,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论是哪种结果都要坦然接受,“因上努力,果上随缘”,这才是佛教对待一切事物的态度。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就是在青年时期觉悟证道,从而奠定了一生弘法利生的基础。
我们非常熟悉的玄奘大师,在少年时期就立下了“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的志愿,并且为此奋斗一生,终成一代高僧大德。
《华严经》里面特别记述了一位精勤求道,于初发心时即成正觉的善财童子的事迹,为求真理而“五十三参”。我认为,这些才是真正的佛系青年。
佛教是非常积极乐观的对自己负责,也对所有众生负责,为了解脱生死,度化众生而修行,他会把人生活着的真正意义传递给你,让你明白生命与整个宇宙的真相,从此勇敢的面对生活,面对真相,是为“度化”的意义。
如果你每天除了吃饭就睡觉,醒了就玩游戏,这样一直的恶性循环下去,那和行尸走肉有何区别?和动物有何区别?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因为时间不会倒流,你的生命在耗尽,等你年岁已高,大限将至的时候,你会后悔的,但那时已经晚了。
很多历史的圣人,最后都是很坦然的面对死亡,并自知去处,心中充满光明和喜悦。如同旅客到站回家一样,毫无恐怖和畏惧。
但这都是在日常的修行和平时的努力,得来的善果,他们一直认真的生活,努力的修行。
认真的做事,但却不计较最后的结果,因为在努力的过程中已经获得了最大的收获,于心无愧。可以放下,但是从来没放弃过,放下是保持良好的心态,可以面对一切人和工作。因为有目标,有理想,所以从不轻易言弃,哪怕刀山火海,也撼动不了一颗勇敢的心。
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而独特的,愿你听从内心,找到你此生所爱,坚定你认为最值得的信仰。
守护好你的心,
永远去做你余生中最重要
最有意义的那件事。
◎青岛观音寺公众号发布的一切内容均为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由本寺编校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寺处理。文中内容不代表本寺观点。
欢迎大家积极转载,共同弘扬佛法。分享文章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