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在中国流传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但提起佛教文化,许多人觉得那是一个很神秘的彼岸世界,与现实人生了不相关。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与佛教不可分离,简直如空气一般。
我国璀璨夺目的成语之中,与佛教相关的条目也是数不胜数。小编为大家整理推出“佛教成语”专栏,以期能给日常生活带来更多启发意义。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小编发现,很多人在花间拍照时,会摆出拈花微笑的pose,的确美美哒,那么问题来了,拈花微笑的典故大家知道吗?

“拈花微笑”也作“拈花一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相通,心心相印。
典故出处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尔时大梵天王即引若干眷属来奉献世尊于金婆罗华,个个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即拈奉献金色婆罗华,瞬目扬眉,示诸大众,默然毋措。有迦叶破颜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即付嘱于汝。汝能护持,相续不断。”时迦叶奉传佛敕,顶礼佛足退。
《联灯会要》释迦牟尼佛章:世尊在灵山会上,拈华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典故大意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
佛祖当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予迦叶。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世尊所传的其实是一种至为祥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不着形迹,超脱一切,与世长存,是一种“无相”“涅盘”的最高境界,只能感悟和领会,不能用言语表达。而迦叶的微微一笑,正是因为他领悟到了这种境界,所以佛祖把衣钵传给了他。
然此事出何经,何人传之,大藏所收之经论不记此事,隋唐之宗匠亦无言此事者,惟唐德宗末,金陵沙门慧炬撰《宝林传》,夸大其宗,始记此事。
其后至宋,《人天眼目》《无门关》《五灯会元》《广灯录》《联灯会要》等诸书亦记之,此外拈之颂之者,不暇枚举。宋王安石言此事出《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宗门杂录》曰:“王荆公问佛慧泉禅师云:禅宗所谓世尊拈花,出在何典?泉云:藏经亦不载。公云:余顷在翰苑,偶见《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三卷,因阅之,所载甚详。此经多谈帝王事佛请问,所以秘藏,世无闻者。”《佛祖统纪》五,亦引此说。

END
◎青岛观音寺所发布的一切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文中内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分享文章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感恩。
征稿启事

一篇文章可点亮无数心灯,青岛观音寺公众号特在此征集引人向善的“精神食粮”,您可讲述人生经历、学佛缘起、修行感悟和改变等。
投稿请发邮件,邮件标注“征文”字样,文尾标注作者姓名、微信号,静候您的文章布施!
邮箱:
qingdaoguanyins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