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法雨甘露 > 佛教故事

十六尊者的故事丨头陀第一,摩诃迦叶

发布时间: 2024-10-16





图片

图片

图片


尊者人格清廉,深受佛陀信赖,于佛弟子中曾受佛陀分予半座。佛入灭后,成为教团之统率者,于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经典结集,入鸡足山入定,以待弥勒出世。


图片


摩诃迦叶译为“大饮光”。迦叶是姓,他的名叫“毕钵罗”,译为中文就是“菩提树”。跟目连尊者一样,也是他的父母曾向菩提树神求子,因此取名“毕钵罗”。


为什么叫做“摩诃迦叶”呢?佛弟子中,一共有六位是姓“迦叶”的,如十力迦叶,三迦叶兄弟等,称呼他为大迦叶,以拣别不是其他五位。


迦叶尊者身有金光,传佛心印为禅宗初祖,佛陀声闻弟子中,头陀行第一。


图片


这位尊者为什么姓“饮光”呢?是因为过去生中,他曾经做过冶金师


当时,有一位贫苦的女孩子,时常到佛塔中礼佛,看见佛像金身掉了一块金片,感觉有失庄严,就发愿说:可惜我太穷了,没有能力,要是我有钱,就算是只能得到一块金块,我一定要为佛像的金身,重新装饰一下。有一天,在她行乞的途中,竟然拾到了一个金钱。这种天上掉下来的褔报,令她兴奋极了,急忙到处打听可以为佛像装金的高明的冶金师。


图片

“听说你是冶金师,拜托你把这块金钱锤得薄薄的,我想用它来重新修补佛像。”她找到的冶金师,正是前世的迦叶。


当冶金师知道了她的用意后,非常感动,就说:“好,没问题!这样吧,我不收你任何工钱,就由你出金钱,我出工夫,咱们一起合作来庄严佛像吧!”就这样,他分文不取地,把金钱弄得薄薄的,与女孩共同发心装饰佛像。


由于共同种植下这种功德的关系,他们俩九十一劫以来,都成为夫妇,一起修行。迦叶尊者更是世世感受全身发出光吞日月的紫金色光彩,所以名叫“饮光”。


图片


迦叶青年时代,父母要为他娶妻,他手指一个黄金铸造的美女艺术品说:“若一定要给我娶亲,请找一个和这金像一样的美女,否则,我立志终身不娶。”


他的父母派人拿著金像到处寻访美女,从王舍城到北方毗舍离城。在毗舍离城郊迦罗毗迦村,一位婆罗门富豪名叫“迦毗罗”,生有一女名“妙贤”,长得和这金像美女一模一样,来人即将迦叶的情况详细告诉迦毗罗。迦毗罗一听十分满意,当下便应了这门亲事。


成亲以后,新娘整天愁眉苦脸,闷闷不乐。经迦叶再三盘问,妙贤终于终吐露了真情:“我本来厌恶五欲,希望净修梵行。我父被你家财富诱惑。把我嫁给你,多年的愿望将毁于一旦。”


迦叶一听大喜,“原来我俩是志同道合,我也是厌恶爱欲,乐修净行。就这样好了,我俩分床,作名义上夫妻如何?”妙贤自然十分高兴。


迦叶父母听说新婚夫妻分床不吉利,就叫人拆了一张床。于是两人轮流睡眠,一人初夜中夜睡眠,一人在室内经行或坐禅。他俩就这样一起生活了十二年,传为人间的佳话。

图片

在迦叶三十多岁时,双亲先后辞世,就与妙贤商量出家。迦叶说:“我先去求师访道,待访到明师后,立即回来接你。”妙贤听了,自然感谢迦叶对自己的关怀。于是迦叶出家访师,但诸师所说,都不能使他满意。


当时佛陀在竹林精舍说法,迦叶他在王舍北门外,常到竹林精舍来听法。一天,佛在王舍城北门一棵大树下静坐,迦叶看到佛陀肃静威严的相好,合十顶礼,要求佛陀接受他的皈依。佛陀即为他剃度,并讲说四谛、十二因缘等法。在剃度后第八天,迦叶即证得阿罗汉果。


迦叶证果后,即派人将妙贤接来参加比丘尼僧团,由于妙贤历行修持,勇猛精进,很快证得阿罗汉果。佛陀称赞她说:“在比丘尼中,没有谁能比妙贤更通宿命的。”


图片


迦叶尊者在佛的众弟子中,他是“头陀第一”。“头陀”译为中文就是“抖擞”或“苦行”,是随时随地都振作精神,不怨不悔专修苦行的意思。头陀苦行,有十二种:


1.著粪扫衣:专门到垃圾堆中,找破布回来,洗干净后缝成衣服穿。

2.除了五衣七衣大衣这三件以外,不能再有其他的,也不能多穿。

3.常行乞食:每天都要到外面去讨饭吃。

4.次第乞食:不能专向有钱人或专向贫苦人家乞食,要按照次序去乞化。

5.日中一食:只是中午吃一餐,过了午就不再吃了。

6.节制食量:食量要节制,不可以看到美味的就多吃,味道差的就少吃。

7.过中不饮浆:过了中午不仅不能吃饭,就连粥浆、牛乳等流质之类的东西,都不可饮食。

8.住寂静处:所谓住阿兰若,住到山洞、水边等,环境比较清静的地方。

9.树下坐:不住房子,只是坐到可以遮风蔽雨的大树下修行。

10.露地坐:坐在没有遮盖的旷野露地上。

11.冢间坐:常常到坟墓旁边面对白骨、尸体静坐修行。

12.但坐不卧:晚上是一直坐着,不躺下来睡的,就是平常所讲的“不倒单”。


图片


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感到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昼夜六时,时时都得精进用功,不能荒废。所以不管是初夜、中夜、后夜都不肯休息,要经常坐著用功。


出家人有很多是修这种不倒单的工夫。大迦叶之所以被尊称为“头陀第一”,连释迦牟尼佛都对他非常尊重,就是因为他不管是衣、食、住各方面,都离不开这十二种道行,随时注意,从未间断,精进不已的修持著。


舍利弗、目犍连曾劝大迦叶从事弘法利生的布教活动。他拒绝说:“我只能树立艰苦修行的榜样,让后来者对少欲知足的苦行能尊重和实践。”


图片

一次,佛在鹿母讲堂为众说法,迦叶身穿粪扫衣,蓬发垢面,蹒跚走来。佛陀劝他:“迦叶,你年纪老了,不要继续苦行,脱下粪扫衣,换上整洁轻软的衣,不要过于疲劳。”


迦叶拒绝说:“我以头陀行为乐事,不为衣愁、不为食忧,没有人间的得失,我的内心感到清净解脱的喜悦。


佛陀听了迦叶的话,意味深长地说:“将来我的正法,不是毁于天魔外道,而是毁于僧团的腐化与堕落。若要正法久住,僧团巩固,一定要像迦叶那样过严肃的生活。迦叶,我不勉强你,你就走自己要走的路吧。”


修头陀行的迦叶,乞食的时候,总是远游富豪而选择贫穷之家。王舍城里有一个很贫穷的老婆婆,无亲无靠,身患重病,睡在小巷的尘埃中等死。富人家的淘米水流在她的身旁,就赶快用瓦片接住,用来充饥。


迦叶同情这位老婆婆,走到她的面前,向她行乞。老婆婆即用瓦片的淘米水供养迦叶,迦叶接过来一饮而尽。老婆婆由于供养淘米水的功德,不久死后,往生忉利天宫,做个美丽的天女,为了感谢迦叶的恩德,还下降人间,将天花散在迦叶的身上。


迦叶的修持深受佛陀器重,佛到舍卫国时,即将王舍城化区交给迦叶负责。

图片

一次,群众对旷野城的僧团有些反映,佛陀令迦叶前去视察。迦叶著衣持钵到旷野城行乞,所有人家都把门关起来。他想:过去这里佛教很兴盛,现在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就去找过去认识的信徒了解情况。


信徒说:“自从佛陀走后,这里的比丘为了个人的安乐,建筑许多僧房,挨门挨户叫信众捐助木料、砖瓦、绳索、运输等。群众实在负担不了,因此见了比丘就关门。”迦叶听到这一情况,心中万分悲痛,立即赶到王舍城向佛报告。


佛立即到旷野城,召集当地所有比丘说:“我们出家应将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人民,才能受到人们的尊敬,弘法才有人听。现在有些人为了个人的安乐,建筑僧房,加重人民的负担,使人民对比丘产生厌恶的情绪,这很不好。今后除有计划地为僧团造共修的精舍之外,一律不得为自己造僧房而向群众募捐。集体共修的精舍也不能建得过多,多了除增加信徒负担,遭到信徒的反对外,在佛教内将导致门户林立,各自为政的局面,也是弊大于利。”


佛陀处理好这一事件后,离开旷野城,留大迦叶在这里高树法幢。


图片


根据《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说,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为了要令一切众生得大利益,请佛说法,并把一朵金色的波罗花献给佛。这时佛答应了大梵天王的请求,高升法座,却一句话不说,手里只是持著婆罗花朝大家看看。在座的人都不理解,唯有摩诃迦叶破颜微笑。


佛很高兴地当众宣布:“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咐嘱摩诃迦叶。”同时还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予迦叶。


这就是禅宗说的“衣钵真传”的故事。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图片


佛在拘尸那涅槃时,大迦叶率领五百比丘在北方锋叉那耆国教化,得知佛入灭的消息,星夜带领弟子们赶到拘尸那城。


看到佛的遗体,大家都很悲伤。唯有六群比丘之一跋难陀说:“你们何必为此伤心?佛在世时,嘴巴整天啰嗦不停,说我们这也不对,那也不好。现在他死了,我们可以自由了,今后没有人能管束我了。”


迦叶听了这话心里很著急,认为当务之急,应把佛生前说的法和律整理出来,使僧团能有遵循的准则。他怀著沉重的心情,把佛的遗体火化之后,就主持三藏圣典的结集。


图片


由阿阇世王为外护,在毕波罗山侧的七叶窟前,建造精舍,集合五百比丘,作为佛灭后第一次的安居处,在安居期间从事三藏圣典结案工作,由阿难诵出法藏,优波离诵出律藏。


关于论藏的诵出,《十诵律》《智度论》说是阿难诵出,《根本有部律杂事》《阿育王传》说是大迦叶诵出。缅甸所传阿那律诵出七论,究系何人诵出,传说不一,看来是有争论。


结集的内容一般指经、律、论三藏,《增一阿含经序》,加杂藏为四藏;《分别功德论》《成实论》,分杂藏为杂藏和菩萨藏。


在佛灭后,迦叶能主动挑起统理大众的重担,结集圣典,避免教团的分裂,在佛教史上具有重大贡献。


图片


传说大迦叶活到一百多岁,传法给阿难,就到王舍城西南八里多的鸡足山(山有三峰屹立,状似鸡足),山峰之间的盆地里席地而坐,发誓说:“我今以神通力使身体不坏,用粪扫衣覆盖著,等六十七亿年后,弥勒降生成佛时,将来此访问,即把释迦佛的衣钵献给他,并协助他教化众生。”


据传阿阇世王听到大迦叶入灭的消息,悲痛无已,曾来此瞻仰尊者遗容。鸡足三峰自然开裂,形似莲花。阿阇世王看见迦叶端然入定,身上覆盖著曼陀罗花,庄严无比。待其退出后,山峰又自然合拢。


迦叶尊者在佛灭后,

是一个历万劫而不朽的人物。


图片



◎青岛观音寺公众号发布的一切内容均为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由本寺编校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寺处理。文中内容不代表本寺观点。

欢迎大家积极转载,共同弘扬佛法。分享文章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感恩。



图片

一篇文章可点亮无数心灯,青岛观音寺公众号特在此征集引人向善的“精神食粮”,您可讲述人生经历、学佛缘起、修行感悟和改变等。


投稿请发邮件,邮件标注“征文”字样,文尾标注作者姓名、微信号,静候您的文章布施!邮箱:


qingdaoguanyinsi@163.com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