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成语最早出自唐代高僧寒山大师《诗三百三首》:“男儿大丈夫,一刀两段截;人面禽兽心,造作何时歇!”
“一刀两段截”
是大丈夫应有的正直、果敢
和对恶行的唾弃。
强调真正的男儿大丈夫
不可“人面禽兽心” ,
不断地造作恶行,
而是要以决然的态度
远离恶行,坚守善道,
以维护自身品德的高洁和佛法的尊严。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二中,也提到了“一刀两段”:
“一刀两段,未称宗师。就下平高,固非作者。 翠岩到这里,口似匾担,你等诸人作么生商量?良久曰:‘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
这句话中的“一刀两段”,可以通俗的理解为用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或者是对事物进行非此即彼的二元划分。这种处理方式虽然能干净利落地判断是非邪正,但未能圆融一体,和光同尘, 真正的“宗师”不仅仅是要果断地斩断烦恼,更要能够圆融无碍地处理一切事物,达到一种超越分别心的境界。
后来“一刀两段”,
演变出“一刀两断”这句成语,
用来比喻坚决地断绝关系。
宋代性空庵的方丈妙普禅师
对“一刀两断”有着更为深刻的诠释。
面对众生疾苦,
妙普禅师以
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
破戒退贼,
展现出一代高僧的担当与慈悲,
以及对生死的超然与豁达。
《五灯会元》卷十八《性空妙普庵主》记载了这样一个典故:
宋高宗赵构建炎初年(公元1127年),徐明等人趁当时天下大乱之机,发动叛乱,途经乌镇一带,焚烧杀戮,手段极其毒辣,惨不忍睹,附近的百姓听说徐明将到,纷纷四处逃命。
妙普和尚得知此事后,背负几卷经书,离开了庵堂,径直前往叛军驻扎之地。
叛军们看到大家都吓得四处逃窜,只有这个和尚反而朝他们走过来,心里就挺纳闷的。再仔细一看,这和尚长得高大威猛,仪表堂堂,尤其是那副严肃又镇定的表情,这让他们心里有点发虚。这和尚看起来这么淡定,说不定有什么埋伏或者圈套,越想越觉得不对劲,疑心更重了。
叛军们问:“你是谁?从哪来?到哪去?”妙普和尚平静地回答:“我是修行人,从青龙庵来,去密印寺,仅此而已。”叛军见他如此从容不迫,不禁恼羞成怒,便想杀了他。然而,妙普和尚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一心只愿拯救苍生于水火。
因此,当叛军威胁要他的命时,他一点儿也不害怕,反而更加坚定,朗声道:“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若想要我这颗头颅,尽管拿去!何必动怒?不过,我一路奔波,腹中饥饿,若能赐我一碗饭食,也算为我送行了。”
这时,叛贼企图刁难妙普和尚,特意为他准备了一碗肉食端了过来。妙普和尚见状,不慌不忙,问道:“不知谁能为我撰写一篇祭文?”
贼寇自知并无撰写祭文的能耐,只得尴尬地笑而不语。于是,妙普和尚向他们要纸笔,略一思索,挥笔写下著名自祭文《见佛不拜歌》。
妙普和尚给自己写完了“祭文”,又朗声颂读了一遍,然后把毛笔一扔,抓起刚才的肉,打破戒律,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叛贼们一见,都被他的豪放所感染,乐得哈哈大笑起来。
妙普和尚把那一大碗肉全都吃完了,用手抹了一把嘴巴,然后抬起头来,冲那群贼寇说:“今天我是在劫难逃,你们现在赶紧趁我在兴头上,将我这快活烈汉一刀两断!”
反贼们一听这话,反而犹豫起来,不敢上前了。妙普和尚一看他们这磨磨蹭蹭的样子,立马大声喊道:“来啊,赶紧杀我!赶紧把我杀了!”叛贼被他的气势镇住了,内心对他充满了敬佩,最后不仅没有杀他,反而向他“稽首谢过”。
最后,在场的全部贼寇齐刷刷全都跪拜了下去,妙普和尚于是放声大笑,高歌而去。见此状况,徐明便派人护送他回到性空庵。乌镇的百姓也因此得免于兵火之灾,僧人和百姓们听说此事后对妙普和尚更加尊敬了。
妙普禅师破戒退贼的故事简直就是个“生活智慧小剧场”,面对那些像一团乱麻的复杂情况,简单粗暴地一刀切不一定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我们可不能像教条主义的老顽固一样,死脑筋地抱着规矩不放,要像妙普禅师那样,根据实际情况见招拆招,找到那个四两拨千斤的解决方案。毕竟,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办法总比困难多!
当然,面对一些错误的人和事,必须果断拉黑,手起刀落,绝不拖泥带水,该断则断,该删就删,内存宝贵,别让无谓的纠缠占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新的一年,
小编愿您与烦恼一刀两断,
迎接无忧无虑的每一天!
最后,小编再跟大家分享一句与本篇主题相关的英文:
There is nothing magical about the flip of the calendar, but it represents a clean break, a new hope, and a blank canvas.
日历轻翻,时光流转,破旧立新,
希望初绽,素纸一张,待绘新篇。
(Clean Break即为一刀两断,彻底改变的意思)
六时吉祥
福慧圆满
◎青岛观音寺公众号发布的一切内容均为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由本寺编校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寺处理。文中内容不代表本寺观点。
欢迎大家积极转发,共同弘扬佛法。分享文章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