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法雨甘露 > 佛教故事

佛教文化 | 闪耀智慧光芒的佛教成语--五体投地

发布时间: 2025-07-09



图片

图片

佛教文化在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与佛教文化相关的数不胜数的成语就可见一斑。小编为大家推出“佛教成语”专栏,以期能给各位带来思考启发。


“五体投地” 一词最早出现于汉译佛经。如魏(220—266)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中就有 “于是,阿难起整衣服,正身西向,恭敬合掌,五体投地礼无量寿佛” 的记载。此后,东晋、西晋以及南朝宋、隋等时期的汉译佛经中,也多次出现该词,如东晋昙无谶《大般涅盘经》、西晋法炬和法立所译《法句譬喻经》、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等。这些记载表明“五体投地”这一礼佛仪式,在佛教传播过程中被广泛提及和应用。 


后来,唐代玄奘法师著《大唐西域记》,载录了西域印度致敬的九等礼仪,其中“五轮俱屈”“五体投地”为最重礼,“五体投地”这一概念也被广泛知晓。


图片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五体投地”这一佛教礼拜仪式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引申为“比喻佩服到了极点”的意思,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


在佛教礼仪中,“五体投地”是最恭敬的礼拜方式 —— 两膝、两手与额头同时触地。这一仪式不仅是对佛陀的虔诚礼赞,更蕴含着“无我”与 “众生平等”的智慧。双手合十,代表恭敬而心无旁骛;俯身而下,象征放下我执;五体触地,喻示众生皆具佛性,本自平等。每个动作都将外在礼拜转化为内心觉悟,提醒我们:谦卑与恭敬是破除我执、消解分别心的修行法门。


图片







从佛法“缘起性空”的角度看,世间万物皆由因缘和合而成,个体的成就绝非一人之功。当我们以谦卑之心看待自己和他人,就能放下“我能”“我有” 的执念,避免因傲慢滋生偏见。这种认知不是自我贬低,而是对客观规律的尊重,能让我们在顺境中保持清醒。


谦卑在人际关系中,是化解冲突的良药。生活中的矛盾多源于 “我执”,固执己见、争强好胜只会激化对立情绪。若以谦卑之心,放下评判与对抗,便能看见对方行为背后的因缘,产生同理心。表面的“退让”,实则为彼此关系留出空间,让沟通回归理性,正如布袋和尚所言“退步原来是向前”。


谦卑还是个人成长的阶梯。王阳明曾言:“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傲慢让人固步自封,而谦卑则打开学习通道。《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每次求法都行大礼,正是对智慧的渴求;玄奘大师西行求法十七年,翻译经典时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只有放下“我最正确”的傲慢,才能从他人身上汲取经验,就像装满水的杯子无法容纳新茶,勇于承认无知才是求知的开始。


图片



真正的谦卑源于内心的富足,它与懦弱有着本质区别。就像大树越是枝繁叶茂,根系越要深扎泥土,看似向下生长,实则为向上伸展积蓄力量。谦卑是看清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后,从容扎根生活的智慧。


所以,“五体投地”并非简单的躬身叩首,而是以最柔软的姿态,叩击生命的本真。在这个人人渴望发光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修习心灵的 “五体投地”—— 敬畏真理,尊重他人,诚实面对自己。


以谦卑之心对待生命,我们才能摆脱“我相”的束缚,收获内心的圆融自在。


这,便是佛法馈赠给人类珍贵的生活智慧。


图片


◎青岛观音寺公众号发布的一切内容均为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由本寺编校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寺处理。文中内容不代表本寺观点。

欢迎大家积极转发,共同弘扬佛法。分享文章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