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在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与佛教文化相关的数不胜数的成语就可见一斑。小编为大家推出“佛教成语”专栏,以期能给各位带来思考启发。

味同嚼蜡
“味同嚼蜡”,表面意思是说像嚼蜡般索然无味,实则蕴含着深厚的修行智慧。
它最早出自佛教经典《楞严经》卷八:“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命终之后,生越化地,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
意思是:修行人面对世俗欲望(特别是色欲)时,内心始终没有贪欲之念,就像咀嚼蜡块般毫无滋味,正因这份超然,命终后得以往生更高境界的乐变化天。
后世将此引申为“形容事物枯燥乏味”,却鲜少有人记得,这原本是一种超凡脱俗、难能可贵的修行境界。就像经文描述的修行者虽示现凡夫身(“应汝行事”),但内心早已超越欲界执着(“无欲心”)。
修行人面对世间诸般享受,心已不起波澜,如同嚼蜡,索然无味。这境界,凡人岂能轻易达到?这种"和光同尘"的境界,恰似淤泥中的莲花,比避世苦修更为难得。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这句箴言在今天,更显出其惊人的预见性。在这个被算法精心设计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好像成了欲望的提线木偶——指尖在购物APP上漫无目的地滑动,双眼在短视频的光影里沉浮,双耳在推送的声浪中浸泡,味蕾在叠加的调料中迷失……
我们在消费主义精心布置的迷宫里,追逐着一个又一个虚幻的满足,最终在光怪陆离的诱惑里,把自己活成了数据的影子。


当欲望成为主宰,我们的眼前虽闪过万千繁华,却看不见窗前新绽的绿芽;耳朵虽灌满喧嚣噪响,却听不见心底最细微的悸动;舌尖虽尝遍百味珍馐,却品不出一盏清茶的澄明。
置身于欲望的嘉年华,在车水马龙处,红尘烟火间,该如何修得"味同嚼蜡"的定力?
真正的离欲不是对欲望的恐惧逃避,而是在欲望中保持觉知,不是强行克制,而是看清“一切欲望皆是虚妄”之后的自然无执。“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能在酒色财气里不迷,功名利禄前不贪,才是真功夫。
如此,方能在扫码时见菩提,刷屏间得自在,让寻常日子成为修行道场,让每次欲望起伏,都化作觉悟的契机。
如此,我们便能在烟火气中,享受到那份超越世俗的天人之乐,让生命如花般绽放。
注:
本文由「青岛观音寺」微信平台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公众号:qingdaoguanyin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