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法雨甘露 > 佛教故事

佛教文化丨闪耀智慧光芒的佛教成语(77)--做贼心虚

发布时间: 2025-07-24


图片


图片

佛教文化在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与佛教文化相关的数不胜数的成语就可见一斑。小编为大家推出“佛教成语”专栏,以期能给各位带来思考启发。

图片


图片



做贼心虚




图片


“做贼心虚”这一成语的渊源,可追溯至宋代禅宗典籍《五灯会元》。书中多次以机锋妙语的形式提及此语,使其成为禅师点化学人的重要话头。例如:


图片

卷七载保福禅师云:“作贼人心虚。”

图片




图片

卷十三中,僧问禅师为何闻钟声而呼“阿”,禅师答:“打著我心。”

僧人未解,五祖戒禅师代答:“作贼人心虚。”

图片




图片

卷十五中,禅师问侍者是否有人窥看方丈,侍者答:“有。”

禅师笑言:“作贼人心虚。”

图片




图片

卷二十中,禅师以“金木水火土,罗计都星”答问,后更直言:“作贼人心虚。”

图片




这些公案中,“贼”并非仅指偷盗之人,而是暗喻一切执迷、妄念与背离本心的行为。


禅宗以“贼”喻指烦恼障、所知障,甚至对“佛性”的刻意追求——若心有所求,便是“作贼”,自然“心虚”。






微信图片_20250722191430.jpg





图片


“做贼心虚”这一成语表面指偷窃者因心虚而露出破绽,但若深入挖掘,这个“贼”的象征意义可以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还可以指代任何违背道德、法律或良知的行为或心理状态,甚至包括无形的“心贼”。


其实不管哪类“贼”,本质上都反映出我们常因内心的无明困惑而做出错事,又因对某些东西的过分执着而心里发虚。而修行的过程,就像给心“打扫卫生”——从原本被焦虑、贪心等情绪牵着走的慌乱状态,慢慢调整到用清醒、平和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世界。


图片


佛在《百喻经》中,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从前,有一个村子里的人合伙偷了一头牦牛,然后一起把牛吃掉了。丢牛的人顺着牛的足迹找到了这个村子,他把村里的人叫出来,询问牛的下落。


丢牛者先对一个村民说:“你住在这个村子里吧?”


村民却回答说:“我根本没有村子。”(意为:我不住在这个村子里)


丢牛者又问:“你们村里有池塘吗?是不是在池塘边一起吃的牛?”对方回答:“没有池塘。”丢牛者接着问:“池塘旁边有树吗?”对方说:“没有树。”


丢牛者再问:“偷牛的时候,是在村子东边吗?”对方答:“没有东边。”(意为:村子没有东边这个方位)


丢牛者又问:“你们偷牛的时候,难道不是在中午吗?”对方答:“没有中午。”(意为:没有中午这个时间)


最后,丢牛者说:“就算可以没有村子、没有树,可天下怎么会没有东边和中午呢?由此可知你们全在说假话,根本不可信!你们到底有没有偷牛吃?”


这时,对方才承认:“确实吃了。”


图片


在这个故事中,偷牛者为掩盖罪行,试图通过否定一切相关事物(如“无村”“无池”“无树”等)来撇清关系,却在最基础的时空概念(“无东”“无中”)上陷入矛盾。


这种因心虚而强行否认客观事实的行为,不仅违背常识,更暴露了其内心的慌乱与虚伪。一个谎言需用无数谎言掩盖,最终只会漏洞百出,使自身陷入更被动的境地,甚至彻底失去他人信任。


与其在犯错后编织谎言、陷入慌乱,不如从一开始就守住行为的边界——就像遵守交通规则一样,给自己定几条简单的原则(如不占便宜、不说过头话),从源头上减少犯错的可能。同时,每天留一点时间静心,像整理房间一样清理杂念;遇到纠结时,试着换个角度看待问题。


很多时候,困扰我们的并非事情本身,而是内心的执念。


心安,才能身正;

从容,方得自在。


图片


本文由「青岛观音寺」微信平台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公众号:qingdaoguanyin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