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在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与佛教文化相关的数不胜数的成语就可见一斑。小编为大家推出“佛教成语”专栏,以期能给各位带来思考启发。
“树大招风”出处
A tall tree catches the wind
“树大招风”这则成语的定型表述出自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三回:“这正是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但其雏形可追溯至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中提到的“树高招风”。
《五灯会元》卷十九《何山守珣禅师》中有这样一段内容。
圆悟闻得,疑其未然,乃曰:“我须勘过始得。”
遂令人召至,因与游山,偶到一水潭。
悟推师入水,遽问曰:“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 ?”
师曰:“潭深鱼聚。”
悟曰:“见后如何?”
师曰:“树高招风。”
悟曰:“见与未见时如何?”
师曰:“伸脚在缩脚里。”
悟大称之。
蕴含的生存智慧
A tall tree catches the wind
从禅宗的机锋对答到民间的处世箴言,“树大招风”的语义演变从宗教智慧沉淀为大众共识,或因其揭示了某种植根于人性深处的生存命题——当一个人经历“潭深鱼聚”的沉潜(未显达时),抵达“树高招风”的显赫(有所成后),唯有参透“伸脚在缩脚里”的进退玄机,方能在这荣耀与风险并存的境遇中把握平衡。
这个由树木受风自然现象引申出的中国式生存智慧,其核心正在于:真正的强者既要有“木秀于林”的实力,更需具“知进退”的韧性。
历史长河的印证
A tall tree catches the wind
历史长河中,这种显隐辩证的处世哲学,在无数兴衰故事里反复得到印证。
春秋时期,范蠡助越王勾践 “卧薪尝胆” 复国,功成之际却深谙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毅然辞官隐退。他泛舟五湖,远离权力中心。后来他三次经商成巨富,又三次散尽家财接济百姓,以“富而不骄,贵而不矜” 的姿态,实现了从 “治国良相” 到 “陶朱公” 的华丽转身。反观文种,同为越国复兴功臣,未能听从范蠡的劝告,依然留恋权力,最终被勾践赐死,令人唏嘘不已。
张良助刘邦夺得天下后,深谙“功高震主”之患,便以体弱为由退隐,不恋权、不居功,最终得以善终,子孙亦得福泽。反观韩信,虽战功赫赫,却恃才傲物,既不甘屈居人下,又屡屡触犯刘邦忌讳,终致“兔死狗烹”,惨遭诛戮。二人同为大汉开国元勋,却因对“进退之道”的领悟不同,结局天壤之别。
这两组人物的结局对比,正是“树大当敛其枝,功成需藏其锋”的处世智慧的生动诠释。真正的智者,既能在进取时全力以赴,更懂在巅峰时急流勇退。
绝非表面的“隐退”
A tall tree catches the wind
当然,这种智慧绝非表面的“隐退”二字所能概括 —— 它本质上是一种“显隐自如”的生存辩证法。这种动态平衡的智慧,在古今中外的成功者身上皆有体现。
范蠡散财后并未沉溺于退隐的安逸,而是重整行装再出发,于商海之中另辟天地。
这种“退而不隐”的智慧,在流量至上的当代社会尤具借鉴意义。
以网红群体为例,李子柒在停更期间看似淡出公众视野,实则在“隐”中积蓄力量,她走访全国 20 余省市,深入对话超百位非遗传承人,将个人IP从“田园生活符号”升维为传统文化的当代转译平台。反观某些顶流网红,沉溺于数据泡沫与话题狂欢,热衷炒作、透支热度,最终或因内容空心化陷入“流量反噬”,或因人设与真实人格的撕裂而“人设崩塌”。
“藏锋”的 智慧
A tall tree catches the wind
古语说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锋芒过盛者,易成众矢之的。
当代社会崇尚曝光与关注,人人渴望成为焦点,社交媒体上,一段视频可能让人一夜成名,也可能让人瞬间跌落 —— 光芒太盛时,连影子都会变得危险。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真正的 “隐” 从不是与世隔绝的退缩,而是以 “看不见的深耕” 掌控价值释放的节奏 —— 在流量漩涡中清醒地选择 “被看见的方式”,才是对 “藏锋” 智慧的当代诠释。
本文由「青岛观音寺」微信平台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公众号:qingdaoguanyin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