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那么多戒律
到底是谁制定的?
为什么有这么多条?
不受戒,也能修学佛法,
又担心受戒后难免会犯戒,
到底有没有必要去受戒?
释迦牟尼佛住世时,
僧团里发生了相关的事例,
影响了比丘和僧团的修行,
由此逐渐制定了相关的戒律。
持戒能对治我们贪瞋痴,
是修行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不持戒,终究还是要受因果。
持戒,减少造作恶业
及有碍修行的事,
是对自己的主动保护!
出家比丘有二百五十条戒律,但这些绝不是谁刻意想出来的,而是确实发生过相关的事例,佛陀“因事制戒”后逐渐形成的。
在佛陀成道后第五年,僧团因当地的饥荒面临困难,比丘苏阵那带领着一些比丘,回到他的家乡去乞食。苏阵那出家前家境殷实,并已成婚,回乡后,守寡的母亲求他还俗留下。按照当地律法,家中没有子孙继承,这个家庭的财产将被官府没收。
苏阵那拒绝还俗后,母亲坚持让他为家里留下子嗣。当时僧团还没有这方面的规定,苏阵那就与前妻发生了不净行。之后他自觉惭愧,说出了此事。佛陀呵斥了苏阵那的愚痴行为,并由此因缘制定了第一条淫戒。
每条戒律的制定都有特定原因,或是某比丘犯了某种过错,或是某些行为引发了社会的不理解,对僧团和比丘个人的修行不利。
一条戒律的制定也不是一次成形的,随着具体情况的变化,经过初制、随制、定制等逐步完善,而且制订后也并非完全僵化不变。若是无心造作或意识不清等特殊情况,有些并不算真正的犯戒,这被称为“开许”。
KAI XU
可能有人知道,比丘尼(女性出家众)戒律相较比丘(男性出家众)更多,达到了348条。
古印度时期实行种姓制度,在当时流行的婆罗门教影响下,女性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在当时,佛陀允许女性剃度出家,已经是惊世骇俗的事件了。因而,比丘尼的出家生活面对着更多困难,尤其是如何得到社会的接受。
同时,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状况不同,在日常行为上也需要持守一些不同的戒律。
佛陀涅槃前,众弟子推举阿难向佛陀请示四个重要问题。首要问题就是佛陀涅槃后依谁为师?佛陀明示,当依戒律为师。能谨守戒律,就如同佛陀住世,这即是“以戒为师”的出处。
佛陀涅槃后,弟子优婆离尊者结集律法,分八十次诵出。后世又经过昙无德部,分四次讲说完毕,由此所传承的戒律被称为“四分律”。
《华严经》偈言:
“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
若能坚持于净戒,则是如来所赞叹。”
戒律是无上菩提的根本,也是佛法长住世间的根本。对于佛弟子的修行而言,持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CHI JIE
据《后汉书》记载,佛法自东汉明帝永平年间传入汉地后,虽有佛经的传译,但缺少律典。
曹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中印度僧人昙摩迦罗来到洛阳,发愿弘扬律法,其后译出《僧祇戒本》一卷,并敦请十位梵僧制定羯磨法,举行了传戒大典。
自此之后,部分僧人开始着重研习和传持戒律,逐渐衍生出了一个宗派——律宗。
在对律学的继承和弘扬上,唐代的道宣律师被公认为律宗祖师,他15岁剃度出家,21岁入终南山习禅兼阅律,26岁起用六年听了21遍《四分律藏》。
其后全心投入钻研律学,并撰写了几部重量级的律学典籍,包括《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这三部被合称为“南山三大部”。后来,唐代鉴真大师还将南山律传至日本。
但宋代之后历经战乱,律典散失,“南山三大部”在汉地绝迹。直到清末才从日本请回古版,民国高僧弘一法师立志再兴律宗,闭关数载,精审校勘,撰写出了《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等重要著作。
你是否听说过“在家居士不阅出家律”的规矩?你知道那又是为什么?
作为“佛法僧”三宝之一,在家居士应恭敬僧人,在家人学习了出家人的戒律,难免处处以戒律眼光去对比。世人大多是看人先看到缺点,却不易看到事件的全貌,对僧团内部情况又不十分了解,一味地以戒律的文字条款去比照,难免产生议论、诽谤,或者因此信心退转,影响了自己的修行。
各自因果各自了,各人生死各人了。戒律不是用来衡量他人的标尺,而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是检视自我的行为规范。
对于刚刚皈依的在家居士来说,可按照各人意愿决定是否受戒。戒律虽有出家人和在家人的区别,但一切戒律都是依据五戒为根本。
○ 五戒
在家居士受持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佛经中明言,受持五戒,能获各种殊胜利益和善神护佑。
即使从世间的角度看:不杀生而护生,心境祥和安宁;不偷盗行布施,行事光明正大;不邪淫重名节,家庭和谐安乐;不妄语常赞叹,善缘成就事业;不饮酒拒诱惑,常保神智清明。
○ 八关斋戒
为了让在家居士也有机会,感受出家清净离欲的生活,培养出世的善根,还有受持八关斋戒的方便法门。
在一日一夜的时间里,除受持五戒,再加上三条戒律:不以华鬘装饰自身,不故往歌舞观听,不坐卧高广大床;一斋是指不非时食。共八戒一斋称为“八关斋戒”。
○ 《梵网经》菩萨戒
在持守五戒的基础上,如果修行到了一定阶段,愿发菩提心的佛弟子,可进一步受持《梵网经》菩萨戒,包括十重戒、四十八轻戒等。
一般人认为,受戒难免会犯戒,不受戒也就没有犯戒的担忧。然而需要知道的,即使不曾受戒,但做下杀盗淫妄等事,其果报还是无法逃避的,而且破戒不等于前功尽弃,若能至诚忏悔,其后严持戒律,可以减轻业障、重罪轻报。
戒是无上菩提本,若不持戒,如何保证修学能上正轨;不敢受戒,又做出违背戒律原则之事,且毫无忏悔之心,才是错上加错、障碍自身。
随喜功德
◎青岛观音寺公众号发布的一切内容均为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由本寺编校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寺处理。文中内容不代表本寺观点。
欢迎大家积极转发,共同弘扬佛法。分享文章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感恩。
一篇文章可点亮无数心灯,青岛观音寺公众号特在此征集引人向善的“精神食粮”,您可讲述人生经历、学佛缘起、修行感悟和改变等。
投稿请发邮件,邮件标注“征文”字样,文尾标注作者姓名、微信号,静候您的文章布施!邮箱:
qingdaoguanyins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