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知识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法雨甘露 > 佛教知识

佛教知识丨锡杖的甚深意义

发布时间: 2025-08-14




教知识

 XI ZHANG

图片


《得道梯橙锡杖经》云:是锡杖者,名为智杖,亦名德杖。彰显圣智故,名智杖;行功德本故曰德杖。如是杖者,圣人之表式,贤士之明记,趣道法之正幢,建德义之志。


《锡杖经》中记载,四股十二环锡杖为释迦牟尼佛所持,两股十二环锡杖为迦叶佛所持,两股六环锡杖为地藏王菩萨所持。释迦佛陀告诉迦叶,锡杖有八种意义。


第一,锡者轻也

图片

图片

“锡者轻也。依倚是杖,得除烦恼,出于三界,故曰轻也。”


为什么会轻?如果我们秉着这个杖行持,就能减轻烦恼,让深重的轮回越来越轻薄。

第二,锡者明也

图片

图片

“锡者明也。持杖之人,得智慧明,故曰明也。”


依止着这个标准,就会明是非、明善恶。

第三、锡言不回

图片

图片

“锡言不回。持是杖者,能出三有,不复染着,故曰不回。”


“回”是回头的回。拿着这个杖,保持着觉醒,怎么还会糊涂呢?稍微糊涂一点,就摇摇锡杖提醒一下自己。

第四,锡言惺也

图片

图片

“锡言惺也。持是杖者,惺悟苦空三界结使,明了四谛十二缘起,故曰惺也。”


明白了四谛十二因缘,就觉醒了。

第五,锡言不慢

图片

图片

“锡言不慢。持是杖者,除断慢业故曰不慢。”


为持杖之人能除我慢、烦恼,能谦下慈悲。一个持此真理的人会降伏我执,我执都降伏了,烦恼哪里生呢?所以,持锡杖可以去除傲慢、烦恼,也叫不慢。一个持锡杖的人就是持真理的人,自己不会偏失真理的。


图片

第六,锡者言疏

图片

图片

“锡者言疏。持此杖者,与五欲疏,断贪爱结,散坏诸阴,远离五盖,志趣涅槃,疏有为业,故曰疏也。”


比较低级的、生死轮回的业,这叫有为业。为什么要疏远它?因为这种苦空是无常之法,我们要把这无常的特性变成积极的建设。


对于不觉悟的人,无常就是“生死大鬼”;对于觉悟的人,无常是好的。他可以用无常的规律去给生命做一种新的建设。如果不是因为无常,我们怎么跳出这个凡夫身?怎么能做菩萨?


所以,我们每天的成长,都要感谢无常没有把我们牢牢地捆绑住,让我们还有机会往好处去变化。佛法是不定法,无常也是不定法。

第七,锡言采取

图片

图片

“锡言采取。持是杖者,采取诸佛戒定慧宝,获得解脱,故曰采取。”


持着锡杖,就是持着戒定慧宝一样,能够获得真正的解脱。

第八,锡者成也

图片

图片

“锡者成也。持是杖者,成就诸佛法藏,如说修行,不令缺减,悉具成就,故曰成也。”


“佛告迦叶,如是锡字,其义广多,不可具陈。”


图片


这个“锡”的意义非常广大,佛陀在这里也只是略说。


是杖有三鬲。见三鬲重,则念三涂苦恼,则修戒定慧;念三灾老病死,则除三毒贪嗔痴;念三界之无常,则信重于三宝,除三恶,断三漏,净三业,欲具三明,入三解脱得三念处,通三达智,故立三鬲,以相重也。


这个杖里有三个环叠在一起,叫三鬲。“见三鬲重,则念三涂苦恼,则修戒定慧”,见到这三个环,要念三途是苦的,地狱、饿鬼、畜生叠加在一起都是苦的,应当修戒定慧三学。“念三灾老病死”,每个人都要老、要病、要死,都具有这三灾,所以,要“除三毒贪嗔痴”。“三”代表多的意思。


图片


复有四钴者,用断四生、念四谛、修四等、入四禅、净四空、明四念处、坚四正勤、得四神足,故立四楞。通中鬲五,用断五道苦恼轮回,修五根,具五力,除五盖,散五阴,得五分法身,故立五也。


这四个钴都通到当中,算当中一个,就五个了,“用断五道苦恼轮回,修五根,具五力,除五盖,散五阴,得五分法身,故立五也。”五台山五方五佛五分法身,就是戒法身、定法身、慧法身、知见法身和解脱知见法身,五分法身就代表这个。


十二环者,用念十二因缘,通达无碍,修行十二门禅令心无患。


三重四楞合数成七,以念如来七觉意法,成就七圣财。


通鬲钻八用念八正道,得八解脱,除灭八难,故用八也。


略说锡杖其义如是,汝当善持,迦葉白佛,如是世尊,如圣法教。


图片


三个錞叠在一起总共有四个,这十二也可以代表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众生轮回就是这个原理,这就把所有轮回苦海的原理都说透了。


我们自己要出生死,要救众生出生死,关键靠什么?要皈依三宝,亲近善知识,开智慧,灭无明,就证得涅槃了。


图片


所以,持着锡杖,

明白生死轮回的道理也是它,

出生死轮回的道理也是它。

锡杖能扶着你走上菩提之道。

你持着它,它提醒着你,

它就是你的皈依处。


图片


◎青岛观音寺公众号发布的一切内容均为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由本寺编校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寺处理。文中内容不代表本寺观点。

欢迎大家积极转发,共同弘扬佛法。分享文章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感恩。


上一条: 无

下一条: 佛教知识丨三无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