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是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生动巧妙,文浅理深。
曾有一男子,与他人妻子私通。在俩人幽会的时候,妇人的丈夫从外面回来,察觉了奸情,便在门外等着,准备在那人出来的时候杀了他。妇人对那男子说:“我丈夫已察觉了,再没有别的通道可以出去了,只有摩尼才可以出得去。”这是叫他从水洞钻出去。这人却误解以为用摩尼珠可以帮他出去,就到处寻找,却毫无踪影。于是他说:“找不到摩尼珠,我终究是无法离去的。”不一会儿,他就被那妇人的丈夫杀了。
凡夫之人也是这样,有人说:“生死轮回之中,充满无常、苦难、虚无等,只有远离断见和常见两种片面的认识,坚持中和之道,在这中道中,不偏不倚,才可以不受生死的缠缚,得到解脱。”凡夫误解了这话,便推求世界有无边际,以及众生有我还是无我,始终不能领悟中道之理,等到生命忽然终了,遭了无常的杀害,便堕于三恶道中,就像那个愚人,只想四处寻找摩尼珠,最终被他人杀害一样。
私通者因误解妇人的暗示,盲目追寻不存在的摩尼珠以逃避现实的危机,最终命丧黄泉。此人的行为深刻映射了凡夫俗子在佛法修行上的常见误区。生死轮回,如梦如幻,一切现象皆因缘和合而生,无有自性,即“无常、苦、空、无我”。然而,许多修行者却如同故事中的愚人,执着于探求世界的终极边界、自我的存在与否,忽视了佛法所倡导的中道智慧——既非绝对有,亦非绝对无,于不断变化中体悟真谛。
修行,是不断地放下执念,于日常生活中实践无常、无我的真理,不被“常”与“断”的极端观念所束缚。若能安住于中道,不被生死烦恼所困,便能逐步解脱,达到自在无碍的境界。遗憾的是,许多人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迷失方向,如同那个盲目寻找摩尼珠的愚人,最终未能逃脱无常的劫数,因误解而堕入更深的苦难。我们应当以此为鉴,勤修中道,以智慧之光照亮心田,于无常世界中寻得真正的解脱与自在。
(注:本文省思部分为青岛观音寺原创内容)

昔有一人,与他妇通。交通未竟,夫从外来,即便觉之,住于门外,伺其出时,便欲杀害。妇语人言:“我夫已觉,更无出处,唯有摩尼①可以得出。”欲令其人从水窦出。其人错解谓摩尼珠,所在求觅,而不知处。即作是言:“不见摩尼珠,我终不去。”须臾之间,为其所杀。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有人语言:“生死之中,无常苦空无我,离断、常二边,处于中道,于此中道,可得解脱。”凡夫错解,便求世界有边无边及以众生有我无我,竟不能观中道之理,忽然命终,为于无常之所杀害,堕三恶道,如彼愚人推求摩尼,为他所害。
注释:
①摩尼:《丽藏》原注:“摩尼者,齐云水窦孔也。”水窦,水洞。印度语“摩尼”是一种宝珠的名称。传说这种宝珠出自龙王的脑中,人若得此珠,不怕毒侵,不惧火烧。
END
◎青岛观音寺公众号发布的一切内容均为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由本寺编校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寺处理。文中内容不代表本寺观点。
欢迎大家积极转发,共同弘扬佛法。分享文章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