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医药文化
这里越虚身体越胖!肥肉总是减不掉?来一起破解肥胖密码

发布时间: 2022-10-15






图片



很多胖人都想把体重减下来,有人成功了,但大部分人仍旧朝着肥胖的方向继续发展。甚至有人感慨自己喝凉水都胖。


减肥为何这么难?


减肥的过程中,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区分自己属于“实胖”还是“虚胖”。如何正确判定自己到底是“实胖”还是“虚胖”呢?


先说一个总的原则:


大吃大喝导致肥胖,通过运动或节食比较容易瘦下去,这是实胖;少吃少喝还是胖,无论怎么运动或者节食,都没有明显效果,一般这就是虚胖


图片


 实 胖 


实胖的本质就是饮食过量,摄入的能量太多,而又根本不运动或运动量太少,能量没有地方消耗,最后只能转化成脂肪。


回忆一下,你是不是在学生时代还很瘦,但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因为经常应酬,大鱼大肉、啤酒饮料不断?如果是应酬不断而迅速变胖的,那很可能就是实胖。


对这种肥胖有一个形象的描述:纵腹垂腴。这个词的意思是说肚子太大了,承担不了重量,就下垂了。这些贴在肚皮底下的脂肪,在中医里叫做“膏脂”。膏脂的危害是能渗入血管之中,形成“血浊”。一旦膏脂入血形成血浊,高脂血症、高尿酸症就都找上来了。


若还不注意节制饮食,接下来的发展就是冠心病、脑血栓、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病足,失明、烂足、中风瘫痪、心梗等后续风险相继增大。


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是当代运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领军人物,他指出,肉类能够令人内热,热积累多了就会消耗人体津液,最后形成脾疸——2型糖尿病前身。


早在《黄帝内经》便记载了过度食用肉食而产生的危害,如糖尿病(古代称为消渴病),“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内经》认为糖尿病是由于饮食过于甘美多肥(即过度食用肉类)导致的,所以常称糖尿病为富贵病。


这种肥胖人群要想减肥,没有别的办法,必须要立下志向,持之以恒地节食加运动,而且要减少肉类食物的摄入,从而减少体内湿热蕴积,防止渐渐发展为糖尿病。


此外还可以试试陈皮山楂饮。


陈皮山楂饮














配方:陈皮10克,山楂10克。


陈皮和山楂都是药食两用之品,可每日代茶饮,有化痰行气之效。






可以连吃一个月看效果,不妨拿一根尺子前后量一量腰围做一下对比。当然,平时也不要忘了节食,每顿饭只吃七分饱,晚饭进餐时间不要晚于7点钟,并且要减少肉类食物的摄入,持之以恒。


图片


 虚胖 


很多女性朋友属于“虚胖”。她们很少应酬,日常生活中也并没有顿顿大鱼大肉。吃得不多,身上的赘肉却越来越多。她们也尝试过节食减肥,甚至一天就只啃俩黄瓜,结果还是胖,而且越节食减肥,身体反而越虚弱。


其实,这是身体代谢水平太低导致的,如果能够把基础代谢率提起来,减肥就会变得容易。


代谢水平为什么会低呢?


中医认为,这是因为脾虚了、肾虚了。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气、脾气,分别是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气的本质,是脏腑功能的体现,好比脏腑干活能力的强弱。气虚了,脏腑干活就干得慢,体内的营养、水湿迟迟得不到代谢。代谢不掉的就变成了脂肪,中医把这种脂肪称作痰湿。


中医古籍《证治汇补·痰证》有记载:“脾为生痰之源”。《寿世保元·痰饮》记载:“痰者,病名也,生于脾胃”。《兰室秘藏》曰:“诸湿肿满,皆属脾土”。这种脾虚、肾虚的“虚胖”人,因为气虚,阳气亦不足,每天特别累,动则气喘吁吁,四肢无力感非常明显。怕冷,下肢容易肿。


虚胖的人肌肉比较疏松,脂肪下垂,轻轻拍拍自己身上的肉,如果有晃动感,那就要警惕可能是虚胖。虚胖者不仅仅胖,关键还有虚,体虚则自身阴阳与气血调节受损,造成抵抗力降低,产生疾病。因此,虚胖患者必须调理脏腑,先把脾肾补起来,让水湿处理得快,不要老是滞留在体内。


对于这类人群,推荐“仝氏健脾瘦身汤”


仝氏健脾瘦身汤














配方:取生薏米30克、茯苓9克、怀山药15克。


上三味可每日煮粥,每日一次,吃半年以上。或者把上三味打成超细粉,每天开水冲服。腰酸软、手脚发凉者可加枸杞子15克。


全方共用,主治虚胖。适用于气喘吁吁、囊囊肚腩,手脚发胀或水肿之人,以女性为多见。





图片

END


◎青岛观音寺所发布的一切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图片来源于摄图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文中内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分享文章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感恩。


图片

征稿启事

一篇文章可点亮无数心灯,青岛观音寺公众号特在此征集引人向善的“精神食粮”,您可讲述人生经历、学佛缘起、修行感悟和改变等。


投稿邮箱:

qingdaoguanyinsi@163.com邮件标注“征文”字样,文尾标注作者姓名、微信号, 静侯您的文章布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