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华夏农耕文明的始祖,五谷之神——后稷

发布时间: 2023-02-01








图片


三代门·后稷

 唐 · 周昙

人惟邦本本由农,旷古谁高后稷功。

百谷且繁三曜在,牲牢郊祀信无穷。


图片


图片


五谷和土地一直以来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为社。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后土”和“社”是同一概念,为土神,“稷”为谷神。


中华文明的开端是农耕文明,五谷和土地一直以来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江山社稷的“社”和“稷”指什么?后土为社。稷,田正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后土”和“社”是同一概念,为土神,“稷”为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反映了我国古代以农立国的社会性质,是这个矗立于东方大地上的农业帝国的王朝根基、民生之本。


作为华夏农耕文明的缔造者后稷距今已有 4000 多年的历史了。


图片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相传上古时候,传说有一天姜嫄到野外游玩,看见地上有一只巨人的脚印,觉得很奇怪,也很好玩,就把脚沿着印迹踏上去。谁知刚迈下去,她突然就感觉身子一震,像怀了孕一样。


果然,10个月过后,姜嫄生下个男孩。姜嫄左思右想,觉得男孩来头不祥,怕以后惹祸生灾,让人把孩子丢在大路旁。过路的牛羊见了孩子,全都绕道而行。姜嫄又把孩子扔在森林里,虎豹见了孩子,也都不敢近前。姜嫄的疑心越来越大,便把孩子扔到闻喜县一个村子外的池塘里。当时正是六月大热天,池水齐岸。当姜嫄刚把孩子扔出手时,忽然狂风大作,天昏地暗,池塘眨眼间结了一层厚冰,孩子躺在冰上哇哇直哭。不一会儿,一只大鸟从山上飞来,张开翅膀,把孩子和整个池塘盖了个严严实实。


姜嫄见此情景,不由心中暗暗惊奇,忙将孩子又抱了回去。那孩子因再三被抛弃,因此起名叫弃。


图片


《诗经·大雅·生民》又说弃小的时候不像其他孩子那样整天就知道玩耍。他有十分远大的志向,也很懂事。他所做的游戏,就是在园子里挖土、绕水、种上麻和豆类植物的种子,然后一天到晚地蹲在园子里面,仔细看这些植物发芽,长大,开花,结果。


在他的精心呵护下,这些植物的长势都很好。弃成年后,开始喜欢在田地里劳作,耕种各种农作物。他仔细观察各块土地的性质,然后给它们分门别类,适合种谷物的就种谷物,适合种蔬菜的就种蔬菜。


在他的调理下,原本寸草不生的土地也长出了茂密的庄稼,并且收获了很多粮食。他不但掌握了农业生产中许多方法,通过摸索,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百姓们都争相来向他请教。


尧帝听说后,把弃召进宫中让他专门负责农业生产。在他的亲自指导下,全国年年都获得了大丰收。尧看见弃的工作有很大成效,十分器重他,后来让他担任部落联盟的农师,“教民稼穑”。


舜帝的时候,弃依旧担任农官。一次舜帝召见弃,说:“弃,天下又有闹饥荒的地方了, 百姓们都没有粮食吃。你作为农官,快去帮帮他们吧!教他们如何播种百谷。”还把一个叫邰的地方封给他。


弃不辞劳苦,整日带领民众奔波于田地间,一边传播农业生产的方法和经验, 一边大力发展生产,使那里的农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于是,百姓们都尊他为“百谷之神”, 号称“后稷”。


图片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土地和粮食仍然是一个国家的根基。


进入后工业化社会,温饱问题似乎逐渐不再困扰人们,但后世把后稷作为农神供奉的习俗仍然流传了下来。


每年正月十一青岛民众自发在青岛观音寺附近举行庙会,俗名庄稼老会,即纪念中国古代传说的教民稼穑的“后稷”,以表达对后稷发展农业的尊敬与怀念,其中更是蕴含的重农司农、珍惜粮食的思想。


图片



◎青岛观音寺所发布的一切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文中内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分享文章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