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明 传 统 节 气 每年临近四月,身处异乡的人们便纷纷向祖籍汇聚,提篮担盒,抱花将烛,竞上墓地。扫墓祭祖、表达孝思的主题,使清明成为社会民俗生活中的大事。 清明节的由来 从民间到国家层面,中国这个文化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有个著名的故事,就是清明的一个因缘,在春秋的时候,晋文公有一段受难史,介子推帮助他度过厄难。甚至在最艰难的时候,他差一点被饿死、饿晕过去的时候,介子推割身上的肉煮来给他吃,让他能够在艰难的逃亡中平安地度过,最后又登上王位。因为他非常想感恩介子推,就召请他,但他却不来朝上,所以他就亲自去请。但是介子推却从自己住的那个寒舍当中逃了出去,逃到山里去了。 边上的大臣出主意说:“逃山上去,放火烧山吧,他肯定会出来的。”结果火把整个山都烧了也没有发现人出来,后来找到发现,他和他年迈的老母亲被烧死在山上了。所以晋文公特别得愧疚、伤心,而且在他靠着的这个树洞里还留下一段话,就说如果你真正地想念我,请你能够勤政爱民,“清明复清明”,治理国家要保持头脑清醒,能够有利于人民的事情。所以第二年的这个时候,晋文公就诏令天下,这一天大家不准动火,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所以两千五百多年,中国从官方到民间就有清明节了。 清明可以为祖先亲人 做些什么? 这个节日总是让我们把心会沉淀下来,总是会让我们的生命有一种厚度、厚重,也会去思考生命的主题,关于生命的话题。它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实际上跟当下我们每个生命都那么相关。 在这样普遍又深沉的情感背景下,对亲人的纪念和祭祀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尤其现在,国家将清明定为法定节假日,其目的除了为传承和复兴传统文化,更是为了凝聚和培育人们的血缘亲情。所以清明节里,以怎样的态度去上坟,是我们作为后代需要注意和思考的。抱着踏春游玩的心,那你只是走了祭祀的形式,抱着利益亲人的心,那你就要把生命中血浓于水的那部分呈现出来。 但这种呈现,不是通过你提着的黄表纸和锡箔,不是你烧出来的鸡鸭鱼肉,更不是你倒出的老酒点上的香烟。上坟的时候如果供荤,尤其是供烟和供酒,亡者不仅吃不到,还会大大增加他的罪过。这在《地藏经》里已经说得很明确。所以供祖先,荤的千万不要供,一碗饭,几样素菜,一支天然香,世俗的孝心就能体现了。 对逝去的亲人表达孝思,其他宗教也都提倡,但真正说到对逝者的超度,却只有佛教才能做到丰富和有效。所以我们与其在上坟时以菜肴和纸钱作为情感表达,不如为逝者念经念咒回向。 可以念《六字大明咒》,或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地藏王菩萨,或念《阿弥陀经》、《心经》、《往生咒》,最好了。 用佛法超度亲人,使其离苦得乐,这才是真正的孝。我们说“阴超阳泰”,亡者得解脱,生者才安宁。所以忆念祖先这也是我们学佛修行一个很大的动力。 思考生命主题的好时候 其实,除了思亲报恩,在这样行将暮春的时节,清明也是思考生命主题的好时候。 想想看,我们上坟时,那墓碑上写着的一个个名字,他们是我们的祖先、我们的亲人,他们也都曾像今天的我们一样,活灵活现地生活于这个世间。 而现在,他们是一张照片,一个名字,一种我们无法触及的回忆。想到这里,再看着我们摆上的祭品,点上的香烛,感受着自己的情动于中、泪凝于眶,无常的声音就应该在耳边响起:现在是我们给他们过清明,那什么时候、又是谁会来给我们过清明? 不管是谁,人生的行程,或长或短都会走完。时间面前,皇帝和乞丐享有了同样的权力。所以清明,虽然是对亡者的悼念,却也是对我们活着的生命的一种提示和警醒。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万物清洁,天地清澈,在这样的时节,在祖先的面前,我们也可以看一看自己的心,是否跟上了天地的节奏,明净如镜,生长不息? END ◎青岛观音寺所发布的一切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文中内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分享文章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感恩。 征稿启事 一篇文章可点亮无数心灯,青岛观音寺公众号特在此征集引人向善的“精神食粮”,您可讲述人生经历、学佛缘起、修行感悟和改变等。 投稿请发邮件,邮件标注“征文”字样,文尾标注作者姓名、微信号,静候您的文章布施! 邮箱:qingdaoguanyins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