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夏至已至,心静清凉

发布时间: 2023-06-21




图片

昼晷已云极

宵漏自此长

绿筠尚含粉

圆荷始散芳



2023年6月21日

我们迎来夏季的第四个节气

——夏至

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长,夜晚最短

此后天气也将越来越炎热

图片

夏至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7世纪,古人用土圭测日影,发现“夏至”这一天,白天之长,日影之短,都达到了一年中的极限,所以叫作“夏至”。

图片

夏至三候


一候鹿角解


阳气开始盛极而衰

鹿角纷纷脱落下来

阴阳之间此消彼长


二候蝉始鸣


知了鼓起双翼清脆鸣叫

蝉鸣阵阵

忽觉夏日悠长


三候半夏生


喜阴药草半夏

生长在仲夏的沼泽中

开始日夜兼程

踏上属于自己的生命旅途


中医养生的核心:顺天时!


“骄阳渐近暑徘徊,一夜生阴夏九来。”夏至一阴初生,正如冬至的一阳初发,都需要我们的呵护,夏至之后忌熬夜、忌大汗就是大补。


图片


1

养心



养心,要学会睡觉。睡好觉就是养肝血、心血。夏至之后晚睡早起,晚睡是把体内的郁热宣泄出来,避免烦躁失眠,还会保护刚生发出来的阴气。晚睡最迟不过11点。


养心,要睡午觉。中午11-13点,心经当令,这时能够迷糊一觉非常珍贵。阴虚内热、心烦气躁的朋友就是睡不着,这时也要闭目养神。


养心,要学会闭眼。用眼最耗精气神。心虚了,神无藏身之所,人就会心神不宁。


养心,要忌大汗。夏天正常的出汗十分必要,因为出汗可以身体里的寒湿之气代谢出来。但是汗血同源,出来的是汗(阴),但是汗还得靠阳气将它推送出来。所以,一味的追求出大汗,会伤阴又耗阳。

2

养脾胃

夏天阳气在表,腹中凉,胃口不好,所以要忌食“寒凉与肥甘厚腻之物”,多食温热易消化食物。


胃寒、宫寒的朋友,每天早上三片醋泡姜,细嚼慢咽,可以振奋脾阳,温胃养胃。


推腹、踩擀面杖是健脾胃最有效的方法,还可以疏肝。


艾灸也是健脾胃的好方法。可以艾灸中脘、肚脐、足三里各20分钟,艾灸2天休一天。


3

夏至养生茶



用五味子、西洋参、龙眼肉各五克,然后放冰糖二十克,炖服,多放点水,当茶喝,能够养心安神、补益肝肾。

——大愿法师《药师法门健康养生随许法》

图片

调息静心,心静清凉

图片

佛典中亦将内心烦恼尘垢与自然界中的炎热相勾连,形象地称之为“热恼”,而将那超脱尘俗达至彼岸的解脱境界称为“清凉境”。


《大集经》中,将断除增爱贪著,称为清凉三昧。在经论中,往往用“清凉”或“清凉池”,来譬喻没有烦恼热障的清净境界。


《瑜伽师地论》云:“烦恼、炽然、热恼永息故,名为清凉。”“清凉者,谓一切苦、皆寂灭故,极清凉故。”


《大般涅槃经》云:“譬如盛夏之时,一切众生常思月光。月光既照,郁热即除。”


《大般若经》云:“由菩提道令诸有情毕竟解脱生死众苦,证得常乐清凉涅磐。”

在一个天气酷热的日子,白居易去拜访一名叫做恒寂的禅师,见他在闷热的房间里安静地坐着,白居易不解地问:“禅师,这里好热啊!怎不换个地方?”恒寂禅师说:“我觉得不热,甚至还很凉快呢!”白居易深受触动,于是赋诗一首:“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自凉。


小夏至 盛夏始

图片

炎炎夏日

若是能收拢身、口、意的活动

讽诵大乘经典或念诵佛号

当下感受到入心清凉

若能在平时生活中时时关注自心

或只是简单地不去攀缘、跟随心念

也都能够让自己

当下望穿热恼,登时清凉


图片

END


◎青岛观音寺所发布的一切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文中内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分享文章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