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针刺经络、针刺穴位可以治病,但你知道通过经络、穴位还能诊病吗? PART 01 经络穴位的起源与发展 穴位和经络,在早期既是治疗的部位,更是重要诊察的部位。古人在生活中,发现当出现某一病变时,身体的某些点或者某些部位就会出现疼痛或者不适,当对这个点或者部位进行刺激或者治疗时,病变就会改善。 古人就用这样的方式不断诊病、治病。通过长期的积累,又把这些部位(穴位)汇总起来,总结他们的规律。到了唐朝,穴位开始有了经络归属。经络和穴位开始在治疗中广泛应用。 PART 02 募穴——帮助探查脏腑病 人这一身,仅十四正经上有名有位置的腧穴就有361个,这还不包括经外奇穴,或者特殊部位的腧穴。这些穴位都有诊病治病的作用。 今天先和大家分享,最常用,大家在家也能用到的四个募穴。 胃——中脘穴 心脏——巨阙穴 大肠——天枢 膀胱——中极 胃病的人在中脘穴常有明显的压痛或硬结; 心脏病,尤其在急性发作期常可在巨阙穴找到压痛或硬结; 大便不好,或者消化不好,在天枢附近常有压痛或硬结; 小便不畅或者排尿异常,在中极穴附近常有压痛。 PART 03 关键时候,穴位探查帮助判定心梗 心梗发作,急性期甚至会要人命,因此要格外注意。但一些心梗的病人,并不表现出心前区疼痛,或者左侧肩背部疼痛,而表现为“胃痛”。 这种时候,病人本身常自己也疏忽大意,只当成一般胃病治疗,导致错过最佳救治时机,失去宝贵生命。这种情况临床不少见。 如果出现连续几天“胃痛”,吃药缓解不明显,同时可能有肩背沉紧或者闷疼,这时候自己就要提高警惕,建议去医院拉一张心电图。 如果条件不方便,可以自己进行穴位探查。 心梗病人的“胃痛”,大部分在巨阙附近。巨阙穴的位置,古人又称之为“心下”。它距离胃很近,但和胃的反应点“中脘”有区别,具体可以看图。 学点中医知识,受益自己,受益身边人! ◎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于个体差异性,文中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需要请找专业医生及时就诊。如有不当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