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小寒:天寒地冻,喝粥接福喽~

发布时间: 2025-01-05






图片


图片

小寒纪节欣相遇

瑞兆占年定可期



图片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从小寒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


图片


民谚:“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从现代天文地理知识上来看,太阳继续北归,白天持续增长。但从气候温度上来讲,却是北半球地温散失热量最多的时段,小寒到来意味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将进入“天寒地冻”模式。


传统意义上,古时候有冷在三九的说法。“三九”指冬至过后的第三个九天,而这段时间正处于小寒节气。在小寒节气期间,北方地区通常会出现极寒天气,有“小寒胜大寒”的说法,此时大自然食物匮乏,也是鸟类最难熬的黑暗时期,所以冬天喂食,对于鸟类意义重大。小寒节气,走到户外,给鸟儿放一把米、搭个窝吧,温暖它们的世界,也温暖自己的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小寒三候



从冬至节气一阳生,阳气开始萌芽,阴阳消长之势开始转换。古人发现,除了梅花、水仙开放,大雁、喜鹊等动物在小寒节气开始活跃,于是归纳出“小寒三候。


一候“雁北乡(xiàng)”,意思是,大雁向北方飞去。


二候“鹊始巢”,意思是,喜鹊开始筑巢。


三候“雉(zhì)始雊(ɡòu)”,意思是,雉鸟开始鸣叫。

图片


古人认为,“禽鸟得气之先”,鸟类在感知阴阳之气流转方面有难以比拟的天赋,大雁、喜鹊、雉鸟这三个物候都反映出小寒时节阳气渐盛的特点。


图片
图片


图片

小寒养生


小寒时节,万物敛藏,是调养生息的好时机。天寒地冻,首先要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感冒。坚持适当锻炼和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有助于御寒。“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合理进补成为不少人的养生之选。


为抵御寒冬、储备能量,人们往往会备上各具特色的地方美食。北方人喜欢在寒冬腊月时品尝冻梨,冻梨于冰天雪地中冰冻而成,口感绵密、入口即化,有着“岁岁不分离”的寓意。南方则习惯于在小寒的早晨享用糯米饭、食用花生等习俗。


小寒食补以“温润”为主,可适当进食大枣、核桃仁、龙眼肉等,养阴补血,固本培元。红豆有补气养血,驱寒暖身的作用,适合用来煮红豆粥,蒸红豆饭,或者是做成红豆包、红豆饼等甜品。并且红豆中富含维生素C、E和锌等抗氧化物质,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抵抗力。


2023年腊八施粥实拍图,点击查看往期施粥送福回顾 ↓ 

图片


图片


小寒紧连腊八,腊八粥是冬日的重要传统美食。腊八施粥,也是寺院传统重要的活动。师父们会亲自选择五谷精华,清洗干净,经过长时间慢慢耐心的熬煮,所有的食材都融化在粥里,香甜可口,回味悠长,滋养身心。


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师父们传递吉祥、安康、慈悲与祝福的载体。每一粒米、每一颗豆都蕴含着师父们的慈悲善念,愿享用这碗腊八粥的你,能感受到佛陀的加持与庇护,心生欢喜,福慧增长;愿这碗热腾腾的腊八粥,带给你无尽的温暖与福慧,新的一年平安吉祥,福寿绵长。


腊八施粥,这份来自佛门的深情厚意,愿能带给你无尽的温暖与力量,助你度过每一个难关,迎接美好的未来。腊八,请记得回“家”喝粥接福!


号外:腊八当天早晨6点,师父们会在寺院的永吉路西门、福州路东一门、素食餐厅等地准时为您施粥送福。(点击文字查看活动公告)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首期岛城书法家“送福进万家”公益活动


小寒节气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和生活智慧的时刻。古人常在小寒时节吟咏梅花,表达对寒冬的坚韧与对春天的期待。乾隆皇帝赞梅:“槁木中有生意存,恰似一阳来地底。初番花信小寒前,早绽梢头两三蕊。”


进入小寒年味渐浓,对于中国人来说,每年的此时也是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做准备的时候。人们开始忙年,进行各种传统活动,如写福字、剪窗花,赶集买年画、彩灯、香火等,陆续扫房子、磨豆腐、蒸馒头,热热闹闹为春节做准备。


图片
图片
图片

2023年腊八施粥、送福实拍图


小寒虽寒,

愿你常晒暖阳,向春自然长。

天寒地冻,

愿你心暖如粥,时时得清安。



图片


本文由「青岛观音寺」微信平台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公众号:qingdaoguanyinsi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