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
“正月中,天一生水。
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
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意思是,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真的来了。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每年的2月18日前后,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 故名为雨水。
谚语说:立春雨水到,稍早起稍晚睡。春天来了,白天渐长,黑夜渐短,自然界阳气渐长,而阳主动,阴主静。此时,宜顺应天气变化,稍早起稍晚睡,跟着自然界的节奏来安排生活,适当运动,规律作息。
雨水节气,降雨量增加,天气潮湿。水湿、寒湿之邪容易损伤脾胃,应注重调养脾胃和祛风除湿。春季为阳气生发、肝气旺盛的时节,中医讲“肝木克脾土”,肝气过旺容易损伤脾胃。因此,雨水节气的调养要点在于“健运脾胃以防湿滞,调达肝木以助升发”。
雨水节气,日常饮食中减少酸味食物的摄入,适当增加甘味食物的摄入量,以健运脾胃,如红枣、山药、芡实、芽类和茼蒿、菠菜、芹菜、油菜等绿色蔬菜,还宜食小米山药粥等热粥逐寒湿。
《千金月令》曰:“是月宜食粥,有三方:一曰地黄粥,以补虚……二曰防风汤,以去四肢游风……三曰紫苏粥,取紫苏炒至微黄香,煎取汁做粥。”
雨水时节还需注意“春捂”,不要过早减去外衣,以防倒春寒。特别是高血压、肾脏、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切忌气温稍稍升高就急于脱下冬装,以防气温的上下起伏导致血压波动、病情反复。
而对于体质虚弱、抵抗力差的人群,也应该适当保暖,避免因感受风寒而导致感冒、头痛、呼吸道感染等。
雨水的降临,给大地带来了滋润,让草木蓬勃生长。
自然之雨与佛教“法雨”相呼应,前者滋养草木,后者涤荡心灵烦恼,共同以润物无声之力促进生命升华。
佛教经典中,“雨”常象征佛法之甘霖。佛陀说法被喻为“法雨普润”,意指佛法如细雨般滋润众生心灵。雨水润泽万物无分别,正如佛法平等普度众生,体现对自然的敬畏与生命的尊重。
雨水节气到来,预示着万物复苏,草木萌动。“春雨贵如油”,悄然而至的雨水,给大地带来滋润,唤醒沉睡的种子,让草木蓬勃生长,也荡涤人们的心灵,提醒我们要用慈悲善良滋养心田,像水润万物一样以善意善行温暖他人。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人勤春来早,锄挥粟满仓。
祝愿大家每一个梦想都有缘开花。
◎青岛观音寺公众号发布的一切内容均为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由本寺编校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寺处理。文中内容不代表本寺观点。
欢迎大家积极转发,共同弘扬佛法。分享文章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