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好人需要善良和慈悲
善良是做一个好人的根本和标志
要产生慈悲心
首先内心要寂静、要喜悦
内心要有一种认识,自利利他
那么,如何转换成一个有慈悲心的人呢?
烦恼

因为我们有种种的烦恼,内心有种种的问题,所以你去认识外在的事物,这些事物在我们的心里都成了妄想,有时候在人的心里都会成为烦恼的助伴。

何谓“慈悲”
在佛教中,慈指愿与众生乐,悲指愿拔众生苦,它们属于佛教“四无量心”中的其中两个“无量心”,常合称慈悲。
佛教的慈悲之所以被称为“无量心”,乃是因为这种慈悲普被无量众生,能引无量福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佛教的慈悲又常被称为“大慈大悲”(大者,无量也),如《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中曰:“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无缘慈悲

佛教将人类具有的慈悲分为三种,即众生缘慈悲、法缘慈悲和无缘慈悲:
众生缘慈悲
即是凡夫的慈悲,我们一般人都具有此种慈悲,比如我们看见乞丐衣衫褴褛很可怜,遂生慈悲心……如此慈悲,日所常见,不一而足。
法缘慈悲
是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圣人的慈悲,他们看见处于烦恼苦海中的众生,遂生慈悲心,这种慈悲的本质乃是对众生生存状态的关怀和怜爱,希望能改变众生的世俗“苦” 的生存状态,使之归于佛法“悦”的生存状态。
可见,法缘慈悲并不是人的心理本能,而是“三乘圣人”的超出一般人之上的人生觉悟。
无缘慈悲
这是佛的慈悲,也是真正的佛教慈悲,我们一般所说的佛教的慈悲就是指这种无缘慈悲而言的。
就是不需要任何因缘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慈悲。佛本身就是一个能向一切众生投射慈悲的“慈悲体”,就象一个发光体向其四周的物体投射光一样。
佛的慈悲是无条件的无缘慈悲,佛看一切众生都会生起慈悲心。

同体慈悲
所谓“同体慈悲”,即“同体大悲”,系指佛看一切众生之身与己身同体,从而生起拔苦与乐、救度众生的慈悲心,这时,佛看众生所看到的并不是众生相,而是真如佛相。
《大乘起信论》中曰:以取一切众生如己身故,而亦不取众生相,此以何义故?谓如实知一切众生及与己身真如平等无别异故。
这就是说,佛的“同体慈悲”是基于众生与佛在真如上的“平等无别”。可见,“同体慈悲”具有本体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众生与佛之间无二差别。
而祖师大德们总结的转换(修行)基础,就是必须要做好这两件事情:
勤修忏悔
这是针对过去。我们要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忏悔改过,使业的势力慢慢的沉淀下来。
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能力彻底消除,但起码应该做到,不能再让它增长了。
严持四重
这是针对未来。忏悔以后,我们要对未来严加防护,这四条根本重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一定要遵守。
我们通过人天乘的勤修忏悔、严持四重,身心世界就会产生变化。
所以,把善业的势力慢慢的增长,能做到这一步,你只是可以被称为:一个世间好人。
正式的修行,是从一个好人,转换成了一个有慈悲心的人,即一个修行人而开始的。
接下来,我们就要修学如何培养自己的正念,如何调伏我们无量劫来所留下的烦恼习气,令我们的修行,进入到解脱道!
慈能予乐,只有慈悲心发起来,才能够给自己、给别人带来快乐。如果我们内心没有慈悲,我们内心就没有快乐,内心只有痛苦、无明和烦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