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学佛就是学做人
慈悲待人、智慧做事
佛教是积极向上,追求完满,驱散愚暗,点燃智慧的教育。
学佛就是学佛做人,学习佛菩萨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思想品德。学佛不能光念不做,要按佛经中指示的方法积德行善,学一点,做一点,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学习佛的慈悲与智慧是最主要的。
“慈悲待人,智慧做事”,这是佛教的原则。
02
改善并净化
我们的身、口、意三业
信佛和学佛,其实还是有区别的。
有很多人,信佛只是烧香拜佛,只是祈求佛菩萨的保佑,这种信仰非常表面。真正的学佛修行,就是一种生活,一种非常平实的生活!诵经也好,念佛也好,主要是为了改善并净化我们的身、口、意三业。
所有从贪、嗔、痴出发的行为,都会形成不善的业力。所以说,凡夫的起心动念都在造业。学佛,要将修行落到生命的实处!
常常听到有人说:我也想学佛,可没有那么多时间到寺院来,没有时间听经,没有时间念佛。作为在家的居士,的确有很多世俗的事务需要处理,包括家庭、儿女、工作、人际关系等等。
但是,什么叫有时间?什么叫没有时间?
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谁也不会多一分或少一分。只是每个人都会把时间放在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如果认为学佛最重要,也就不可能没有时间学佛。

起心动念
03
学佛和世俗
不应该对立起来
在学佛的人中,有两种现象比较普遍,一种是每天忙于世俗应酬而没时间学佛;另一种干脆就放弃了世俗生活,放弃了世俗责任,只管自己念佛、诵经。
其实,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对的。
作为在家居士来说,不应将学佛和世俗生活对立起来,也不应为了学佛而放弃世俗的责任。在生活中,妻子要尽到妻子的职责,丈夫要尽到丈夫的职责,身为父母要尽到教育子女的责任,为人儿女就要尽到孝顺老人的责任。
关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佛陀提出了四摄法门。就是四种摄受别人的方法,如果我们依教奉行,就会获得他人的欢喜爱戴。

四摄法门
01
四摄法门中,首先就是布施。
布施包括财布施,就是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以财富和经济手段去帮助别人;还有法布施,就是以我们掌握的生存技能或所学的佛法去帮助别人。
我们学佛之后,多多少少会在佛法上得到一些体验,得到一些受用。我们自己从佛法中得到了利益,就有责任去开导、帮助别人,让周围的人也有机会接触佛法,这才是最大的布施。
02
其次是爱语。要我们带着慈悲心与人交流,远离两舌、恶口、妄语、绮语这四种不好的语言。
两舌就是挑拨离间,恶口就是以粗暴的语言伤害他人,妄语是以假话欺骗他人,绮语就是以诲淫诲色的语言使人产生烦恼。
修学佛法,要培养一种坦诚的心态。
当我们说真话时,在生命中积集的就是真实的种子。
而真实的种子是开发智慧的根本,如果说假话说多了,我们就会越来越虚伪。
所以,一方面要说真话,一方面要说有利于别人的话,如果是对他人无益的话则不必说。
03
要利行。我们所做的每件事,都要对别人有好处、有帮助;凡是会伤害到他人利益的事情都不要做。
04
要同事。当别人从事一些利益众生的事业时,我们应尽力去参与或随喜,不要因嫉妒而排斥他人。
同时,要学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我们因为我执的关系,总是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或站在自己的角度,要求别人顺从。
当我们帮助别人时,要知道对方需要什么,要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去帮助他,而不是想当然地将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于他。
如果我们能够按四摄法门去处世,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是个最受欢迎的人!
END
◎青岛观音寺所发布的一切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文中内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分享文章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感恩。
征稿启事
一篇文章可点亮无数心灯,青岛观音寺公众号特在此征集引人向善的“精神食粮”,您可讲述人生经历、学佛缘起、修行感悟和改变等。
投稿请发邮件,邮件标注“征文”字样,文尾标注作者姓名、微信号,静候您的文章布施!
邮箱:
qingdaoguanyins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