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小故事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法雨甘露 > 百喻小故事

百喻小故事丨(四十九)小儿争分别毛喻

发布时间: 2023-10-20





图片

百喻经

图片

小儿争分别毛喻



图片

图片


图片

《百喻经》是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生动巧妙,文浅理深。



图片



图片

【译文】


譬如,过去有两个小孩子到河里嬉戏玩耍,他们在水底得到一把毛。


一个小孩说:“这是仙人的胡须。”


另一个小孩说:“这是熊的毛。”


在河边住有一个仙人,两个孩子争论不休,谁也不服谁,便走到仙人那里,请仙人来断定。


而这仙人随即拿了一些米和胡麻籽,放进口里咀嚼了几下,然后吐在掌中,对两小儿说:“我手掌中的东西像是孔雀屎。”人们都知道,这个仙人并没有回答他人的提问。


世间上的愚人也是如此,说法的时候,将诸法流于戏论,而不依理正答。就如那仙人答非所问,结果被人耻笑一般,对于佛法态度轻浮傲慢、不论正理的人,也是如此。


图片

【省思】


对于两个孩子来说,仙人回答问题的方式实是似是而非,只能是让他们更加糊涂。就像有些个学佛法之人,说法的时候,随便地谈论其他种种毫不相关的理论、学说,不从理上进行正面的答复,绕着圈子说话,浮泛散漫地虚说一通,让听者不明就理,似是而非。


释迦牟尼佛在讲经说法时,以佛眼观察了知每一位有情的根机和心性,用善巧方便来讲经说法,因材施教,常常以简明扼要的例证和寓言,解释深奥的哲理,让对方能够理解接受佛法。


因此,弘扬佛法需要有智慧,要真正理解佛理,能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方式,否则就算是费尽心力,也不会有很好的效果。就像有的人悟性差,若是跟他讲禅宗的公案,浪费口舌,讲得再多,也是对牛弹琴,听法的人根本得不到利益。


图片

【原文】


譬如昔日有二小儿,入河遨戏,于此水底,得一把毛。


一小儿言:“此是仙须。”


一小儿言:“此是罴毛。”


尔时,河边有一仙人,此二小儿诤之不已,诣彼仙所,决其所疑。


而彼仙人寻即取米及胡麻子,口中含嚼,吐着掌中,语小儿言:“我掌中者,似孔雀屎。”


而此仙人不答他问,人皆知之。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说法之时,戏论诸法,不答正理。如彼仙人,不答所问,为一切人之所嗤笑,浮漫虚说,亦复如是。



图片

END


◎青岛观音寺所发布的一切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文中内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分享文章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感恩。




图片

青岛观音寺


图片


客堂电话:

0532-82960939

图片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鲁(2022)000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