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喻经》是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生动巧妙,文浅理深。
曾有父子俩与人结伴同行,儿子独自进入森林,被熊所咬,还被抓伤了身体,他匆忙逃出森林,回到伙伴身边。
父亲见儿子身体受了伤,惊恐地问:“你怎么会遭受这种伤害?”儿子告诉父亲:“有一种怪物,身上的毛长长的,来伤害我。”父亲便手执弓箭,到森林里去,看到有一位仙人,毛发长长的,便想挽弓射他。旁边的人说道:“为什么要射他呢?这仙人并没有伤害人,你应该去惩治抓伤你儿子的怪物啊。”
世上的愚蠢之人也是这样,被那些虽然身着法衣但却没有道行的人所辱骂,便去滥害善良而有德行的人,就好比那位父亲一样,熊咬伤了他的儿子,他却错误地要去伤害仙人。
父亲因对儿子的爱而心生愤怒,愤怒蒙蔽理智,仅凭“长长毛发”这一模糊的特征不加分析便仓促行动,结果找错了对象。
人们在面对问题时也常常会犯类似的错误:对事物不加观察,凭主观自以为是,被表象或情绪所左右,错误地识别问题的根源,将怒火发泄在无辜者身上,而忽视了问题的本质。
《华严经》言:
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暂时的、不实的,就像梦境、泡沫、影子、露水和闪电一样短暂。
在修行之路上,我们要提升洞察力,以正确的知见,洞察事物的真相,学会区分善恶,明辨是非,不被表象所迷惑。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修行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可能会遇到各种误解和障碍,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懂得观察明辨是非,才能逐渐提升自己的智慧和悟性,最终达到解脱的境界。
(注:本文省思部分 ↑ 为青岛观音寺原创内容)
昔有父子与伴共行。其子入林,为熊所啮,爪坏身体,困急出林,还至伴边。父见其子身体伤坏,怪问之言:“汝今何故被此疮害?”子报父言:“有一种物,身毛耽毵①,来毁害我。”父执弓箭,往到林间,见一仙人,毛发深长,便欲射之。傍人语言:“何故射之?此人无害,当治有过。”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为彼虽着法服无道行者之所骂辱,面滥害良善有德之人,喻如彼父,熊伤其子,而枉加神仙。
【注释】①耽毵(sān):毛极长貌。
◎青岛观音寺所发布的一切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文中内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分享文章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感恩。
一篇文章可点亮无数心灯,青岛观音寺公众号特在此征集引人向善的“精神食粮”,您可讲述人生经历、学佛缘起、修行感悟和改变等。
投稿请发邮件,邮件标注“征文”字样,文尾标注作者姓名、微信号,静候您的文章布施!邮箱:
qingdaoguanyins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