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小故事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法雨甘露 > 百喻小故事

百喻小故事丨(八十三)猕猴喻

发布时间: 2024-09-13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百喻经》是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生动巧妙,文浅理深。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译 文

图片


曾有一只猕猴,被大人打了,没有办法报复,它就把怨气出在小孩子身上。


凡夫愚人也是这样,以前所瞋怨之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可能已经不在人世间了。认为他的后代是前人的延续,就凭空生出此瞋怒之念来,恶毒的愤恚之气加深,就像那只痴猴,被大人打了,反而把怒气发泄在小儿身上。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省 思



猕猴因为被大人打而产生怨恨,但因无法报复大人,所以转而把怨恨发泄在无辜的孩子身上。在纷扰的尘世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那只猕猴,“妄生嗔恚”,凡夫因无明而产生的怨恨,有时无法找到正确的出口,便将怨气无端发泄于他人,尤其是那些看似无力反抗的弱者。这种行为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加剧了内心的痛苦和外界的冲突。


“恨不能止恨,唯有爱能止恨”。佛法教导我们要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在面对冲突和不满时,‌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放下心中的怨恨,‌避免将负面情绪传递给无辜的人,以理解和宽容的眼光看待他人‌,通过理性和智慧来解决问题。


(注:本文省思部分 ↑ 为青岛观音寺原创内容)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原 文


昔有一猕猴,为大人所打,不能奈何,反怨小儿。


凡夫愚人亦复如是,先所瞋人,代谢不停,灭在过去。乃于相续后生之法,谓是前者,妄生瞋念,毒恚弥深,如彼痴猴,为大人所打,反瞋小儿。


图片

图片

六时吉祥

福慧圆满

图片


◎青岛观音寺所发布的一切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文中内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分享文章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感恩。


征稿启事


一篇文章可点亮无数心灯,青岛观音寺公众号特在此征集引人向善的“精神食粮”,您可讲述人生经历、学佛缘起、修行感悟和改变等。


投稿请发邮件,邮件标注“征文”字样,文尾标注作者姓名、微信号,静候您的文章布施!邮箱:


qingdaoguanyinsi@163.com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