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小故事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法雨甘露 > 百喻小故事

百喻小故事丨(八十六)父取儿耳珰喻

发布时间: 2024-10-12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前言


《百喻经》是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生动巧妙,文浅理深。



图片


图片

译文



图片


从前有父子二人因事同行,途中强盗突然出现,想来抢夺他们的财物。儿子耳戴真金耳环,父亲见强盗来得突然,害怕耳环被抢,就用手去拉它,一时间无法把耳环拉断。为了耳环不被抢,于是父亲就斩下了儿子的头。须臾之间,强盗飞奔而去了。可是,当父亲回去把儿子的头重新安到肩上去,已无法复原了。这样的愚人,实在是被世人嗤笑。


凡夫之人也是这样,为了名利的缘故,写出一些不能增进善法而无意义的论来,随意地说有现世与后世,或者说根本就没有现世与后世:前世死的刹那至再次受生的刹那,这中间时期的有或无:受想思等法有或无,种种妄想的论调,无法探得佛法的真实。别人按照佛陀所说的教法来破斥他的戏论时,他便说我论中都没有这等观念。这样的愚人,为了小名利,就特意说妄语,丧失沙门应修证的道果,身坏命终之后,堕于三恶道中。就像那个愚人,为了一点点利,就斩去了儿子的头。



图片

省思


图片


父亲为了区区真金耳环,竟狠心斩下儿子的头,其愚行令人叹息。而世间凡夫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为了那虚无缥缈的名利,不惜编造无意义的论说,背离佛法,陷入种种妄想之中,因小失大,最终自食恶果,堕入三恶道。


《三慧经》中记载了一个类似的故事:“山中揭鸟,尾有长毛,毛有所着,便不敢复去,爱之恐拔,覆为猎者所得,身为分散,而为一毛故。”揭鸟因为对自己尾巴上的一根长毛过分执着和贪恋,以至于失去了行动的自由和对危险的警觉,最终导致被猎人捕获而丧失生命。


父亲与揭鸟的行为,就如同世人因为对名利、财富、情感等的过度执着,而陷入困境。名利如梦幻泡影,转瞬即逝,不应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如过度追逐名利,会让我们迷失自我,远离佛法正道。佛法修行中特别强调要放下执着,不被外在的事物所束缚,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和解脱。


在修行之路上,我们当以正见为导,以故事中的愚人、揭鸟自警,时刻审视自己的内心,是否被名利所左右,是否放下了执着,是否能让内心处于安稳的状态,莫为了一点小利而断了自己的善根。若心中存有贪念,应及时警觉,以佛法智慧加以对治,时时常念《金刚经》中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注:本文省思部分 ↑ 为青岛观音寺原创内容)


图片

原文


图片


昔有父子二人缘事共行,路贼卒起,欲来剥之。其儿耳中有真金珰,其父见贼卒发,畏失耳珰,即便以手挽之,耳不时决,为耳珰故,便斩儿头。须臾之间,贼便弃去。还以儿头着以肩上,不可平复。如是愚人,为世间所笑。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为名利故,造作戏论,言二世有二世无,中阴有中阴无,心数法有心数法无,种种妄想,不得法实。他人以如法论破其所论,便言我论中都无是说。如是愚人,为小名利,便故妄语,丧沙门道果,身坏命终,堕三恶道,如彼愚人,为少利故,斩其儿头。




◎青岛观音寺公众号发布的一切内容均为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由本寺编校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寺处理。文中内容不代表本寺观点。

欢迎大家积极转载,共同弘扬佛法。分享文章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感恩。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