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小故事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法雨甘露 > 百喻小故事

百喻小故事丨(八十八)猕猴把豆喻

发布时间: 2024-11-01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百喻经》是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生动巧妙,文浅理深。




ONE

图片

译文



图片

曾有一只猕猴,手拿着一把豆,误落一颗豆在地上,便放下手中豆,想找到掉落的那一粒豆。那一粒豆没找到,先前放下的,都被鸡鸭吃光了。


凡夫出家也有相类似的情形,初先破毁了一戒,却不加以忏悔,因不忏悔的缘故,便放逸了,破毁就滋蔓开来,一切戒律都舍弃了,就像那只猕猴一样,失了一粒豆,便舍弃了一把。




TWO

图片

省思



图片


在《旧杂譬喻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富有的妇人计划携带金银财宝与一男子私奔。在一条湍急的河边,男子让妇人留下财物,承诺过河后回来接她。然而,男子过河后便弃她而去。妇人独自留在河边,感到极度忧愁和无助。这时,她目睹一只野狐狸捕获了一只鹰,却因贪心想抓河中的鱼而放弃了鹰。结果,狐狸既未捕到鱼,也失去了鹰。妇人嘲笑狐狸的愚蠢,狐狸却反讽她:“我虽愚蠢,但你更甚。”


妇人与猕猴的行为映射出人们在修行道路上可能遇到的迷失和错误。佛法强调戒、定、慧三学:戒律是修行的基石,定是修行的途径,慧是修行的成果。修行者若初犯一戒而不悔悟,不及时忏悔,错误将逐渐累积,最终可能导致所有的修行功亏一篑。因此,我们应像遵守法规一样,谨慎地遵守戒律,持戒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一旦破戒,应立即忏悔并改正。

  

《华严经》说:“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罪业会蒙蔽自性,如覆盖上霜露,至诚忏悔的心犹如万丈光芒的阳光,能将霜露销融。忏悔的力量不可思议,忏悔的智慧剑锋利无比,能将结实细密的业力网割断,让人不再起惑造业,让人不再沉溺生死海。


修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醒和精进。正如猕猴应珍惜手中的豆子,修行者也应珍惜每一次修行的机会,不应因一时的疏忽而放弃长期的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佛法的光照下,逐步净化心灵,最终实现内心的清净和智慧的开悟。




THREE

图片

原文



图片

图片

《猕猴把豆喻》

昔有一猕猴,持一把豆,误落一豆在地,便舍手中豆,欲觅其一。未得一豆,先所舍者,鸡鸭食尽。


凡夫出家亦复如是,初毁一戒而不能悔,以不悔故,放逸滋蔓,一切都舍,如彼猕猴,失其一豆,一切都弃。



图片

◎青岛观音寺公众号发布的一切内容均为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由本寺编校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寺处理。文中内容不代表本寺观点。

欢迎大家积极转发,共同弘扬佛法。分享文章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感恩。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