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小故事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法雨甘露 > 百喻小故事

百喻小故事丨(九十八)小儿得大龟喻

发布时间: 2025-01-25




百喻经


《百喻经》是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生动巧妙,文浅理深。


曾有一个小儿,在陆地游戏,得了一只大龟,想杀掉它,却不知怎样下手,便问人道:“怎么才能杀掉它呢?”有人告诉他:“你只要把它扔到水中去,立刻就可杀死它。”当时,小儿信了他的话,就把龟扔到水中。龟得了水,立刻就游走了。


凡夫之人也是这样,想守护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修行种种功德,不知如何入手,便问人道:“作什么样相生相助的事情,才能解脱呢?”邪见之人、天魔波旬及坏朋友、恶导师就对他说:“你只要纵意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恣情于财色名食睡五欲。照我的话做去,必定能得解脱。”这样的愚人不好好想想,就依了他的话去施行,最终身坏命终后就堕于三恶道,就像那小儿将龟掷于水中一般,杀不死龟,反而让龟跑了,这愚人纵意恣情,得不了解脱,反堕入恶道。

小儿轻信他人之言,非但未杀掉大龟,反倒让其遁入水中游走。故事中的小儿,如未开悟的凡夫俗子,大龟则寓意着众人渴盼的解脱与修行硕果。小儿面对大龟不知所措,如凡夫有心守护六根、修积功德,却苦寻不到正途。正如《大智度论》所云:“诸欲乐甚少,忧苦毒甚多,为之失身命,如蛾赴灯火”一语道破五欲六尘的虚妄本质。那些鼓吹放纵于五欲六尘便能解脱的论调,无疑是误导人的歪理邪说。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错以为追求物质财富、沉湎感官享受,就能觅得内心安宁,于是在财色名食睡的欲望漩涡中迷失。“五欲无利益,如狗啃骨头”,欲望带来的欢愉转瞬即逝,背后潜藏的只有无尽烦恼与痛苦。


禅宗一则公案可资借鉴。


学僧问禅师:“如何是道?”

禅师答:“平常心是道。” 

学僧再问:“如何达平常心?”

禅师言:“刻意求之,便非平常心。”


此公案明示,修行绝非追逐外在五欲六尘,而是要返归内心,守持平常心,护好六根,不为外界诱惑所动。


身处纷繁世界,我们当以故事中的小儿为戒,运用佛法智慧明辨是非,不被色声香味触法迷惑,不盲目跟从,不随波逐流。谨遵佛陀教诲,守护六根,远离五欲六尘诱惑,如《心经》所言:“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唯有如此,方能在修行之途稳步迈进,终获解脱真谛。

(注:本文省思部分为青岛观音寺原创内容)


昔有一小儿,陆地游戏,得一大龟,意欲杀之,不知方便,而问人言:“云何得杀?”有人语言:“汝但掷置水中,即时可杀。”尔时,小儿信其语故,即掷水中。龟得水已,即便走去。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欲守护六根,修诸功德,不解方便,而问人言:“作何因缘而得解脱?”邪见外道,天魔波旬及恶知识而语之言:“汝但极意六尘、恣情五欲,如我语者,必得解脱。”如是愚人,不谛思惟,便用其语,身坏命终堕三恶道,如彼小儿掷龟水中。


注释:

①波旬:恶魔名,是欲界第六天的魔王。波旬指的是杀者、恶者,因为他常想断灭人寻求佛法的智慧之命,劝人作恶弃善。




◎青岛观音寺公众号发布的一切内容均为公益性分享,文章来源于上海玉佛禅寺,图片来源于网络,由本寺编校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寺处理。文中内容不代表本寺观点。

欢迎大家积极转发,共同弘扬佛法。分享文章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感恩。



上一条: 无

下一条: 百喻小故事丨偈颂(圆满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