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是个欢喜吉祥的月份。 农历七月十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元节”,孝亲报恩、祭祖的好日子。佛门中称为“僧自恣日”也称为“佛欢喜日”、“盂兰盆节”。 是一年中设供修福功德最大的日子,也是历生父母、累劫冤亲债主难得的解脱日。 01 什么是僧自恣日 发露忏悔 依教奉行 农历四月十六到七月十五,是佛教的结夏安居时期。僧众在这三个月里安住一处,进行“封闭式密集型”的修行:或在山间禅定,或在树下经行;有的自证圣果,神通自在;有的为众说法,自利利他;有的听经闻法,依教奉行;有的十地菩萨而显比丘相,为作榜样。 等到七月十五安居最后一天,僧众聚集,举行自恣法,对三个月中身口意三业进行自我反省,并接受他人检举,发露忏悔,改过自新,回复清净。所以这一天叫“僧自恣日”。 02 什么是佛欢喜日 道业精进 安宁法喜 经过三月安居,有不少人因此悟道,证得圣果;有的虽然没有证果,但经过长时间的修行,道业精进,身心也处在清净、安宁的法喜中。道业增进,是最令诸佛欢喜的事。所以这一天又称为“佛欢喜日”。 壹 精进 十方诸佛因见僧众能安居精进修行圆满,故生欢喜; 贰 忏悔 解夏自恣法后,僧众能省过自新,使于九十日中有犯过者,均能发露忏悔回复清净,故令佛欢喜; 叁 果位 佛闻解夏后僧众报告或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畅佛所愿,故令佛欢喜。 03 什么是盂兰盆节 四个关键词 可快速了解 关键词一:解济倒悬 “盂兰盆节”,“盂兰”是梵语,翻译为倒悬,比喻堕落于饿鬼道或地狱道中的众生,时时饥渴难忍,如被倒悬着一般,痛苦不堪; “盆”是盛载食物的容器,“盂兰盆”即用这盆器,盛满百味美食,供奉佛僧,仰仗三宝不可思议福田之力,解救众生倒悬之苦。 关键词二:目连救母 盂兰盆节起源于一个报恩孝亲的典故。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目犍连尊者初证阿罗汉果,以天眼观见自己的母亲正在饿鬼道中受极大苦,心生悲痛,用钵盛满食物,以神通力送到母亲面前,但是所有食物到母亲口边就化成了炭火。尊者悲痛欲绝,请求佛陀开示救度母亲的方法。 佛陀告诉尊者,他的母亲生前罪业深结,才会感召如此苦报。这非尊者一人可以解救,只有仰仗十方僧众的威神之力。那怎么做呢? 佛陀说,等到七月十五这一天,设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仗此功德,能使现在父母、七世父母六种亲属,得出三塗之苦。这就是盂兰盆节的由来。 目犍连尊者是盂兰盆会的最初发起者。这一法会,也是佛陀亲自制定的最原始的超度父母的法会。 关键词三:七月十五 为什么特别强调这一日? 七月十五这一日,是出家人精进勇猛安居圆满之日,也是四众弟子道业增进之日、诸佛欢喜之日、僧团自恣之日。 出家人经过九旬安居,“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如果能将我们的现世父母、过去父母,乃至历代祖先、冤亲债主与这样的“其德汪洋”来结上缘,就能令我们要救度的对象当下感其功德,离苦得乐。 那怎么结缘呢? 很简单,供养他们吃饭就行了。超度在佛教里很简单的一个方法就是供斋。 “盂兰盆供”是佛陀教给我们的一个既方便又殊胜的方法。这个方法缘于其德汪洋,缘于贤圣僧的这样一个对境。 关键词四:《盂兰盆经》 《盂兰盆经》主要讲的,就是佛陀因目犍连尊者救度堕入饿鬼道的母亲,开显盂兰盆供法门的故事。 目犍连尊者令妈妈当下升到天界后,又立刻请问佛陀,末法时代的众生可不可以也用盂兰盆供,救现世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佛陀一听,连声称善,肯定地回答:未来世有人奉行此法,可以达到像今日一样的功德和效果。 佛陀最后再次叮嘱:“一切佛弟子,应常奉持此法!” 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弟子,应当奉持是法。 ——《佛说盂兰盆经》 所以这一佛事,是佛陀亲自制定,并且隆重推荐再三保证的,其重要和殊胜由此可见。这种功德愿力不会随着时间衰减,甚至越是末法时代,佛陀的悲悯越是强烈。 天台智者大师把《盂兰盆经》判为“方等部”。以僧众的威德、咒愿、禅定的力量,以三宝不可思议的时节因缘来施救度,乃至因为佛陀的金刚语开示了这个法门,所以当这个法门一出来,目犍连尊者的妈妈当下就离苦得乐。 04 哀哀父母 生我劬劳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佛教以孝为本,为佛弟子,孝亲报恩也是最吉祥的事之一。世之尽孝,无外乎强调养其身体,晨昏省定,敬听顺承。佛门之孝则不止于此,不仅要对父母尽世间法的孝顺,还要通过供养三宝和如法修行救拔父母。 尤其在这个以“孝亲报恩”为主题的七月,我们可以随学目犍连尊者,设斋供僧,将有限的供养转化为无限的功德,以滋养父母的色身,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甚至引领他们走出轮回,解脱自在。 END ◎青岛观音寺所发布的一切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文中内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分享文章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感恩。 征稿启事 一篇文章可点亮无数心灯,青岛观音寺公众号特在此征集引人向善的“精神食粮”,您可讲述人生经历、学佛缘起、修行感悟和改变等。 投稿请发邮件,邮件标注“征文”字样,文尾标注作者姓名、微信号,静候您的文章布施! 邮箱: qingdaoguanyinsi@163.com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