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际禁毒日丨人也有“三毒”,请给自己消消毒

发布时间: 2025-06-26



图片


2025年6月26日

第38个国际禁毒日

今年的禁毒主题是

“健康人生,绿色无毒”

也是“虎门销烟”186周年纪念日


图片



1839年,“国际禁毒先锋”林则徐以雷霆之势展现中国禁毒决心。此后,虎门销烟次日被定为国际禁毒日。毒品危害深远,这场关乎民族未来、人民福祉的禁毒之战,我们必须赢!



图片

【字典释义】

有害的性质,有害的东西



“毒”可以指一切有害身心的东西,各种毒品是外在的事物,而根源在于人的内心。


因为心灵空虚、因为生活无聊、因为对人生的厌倦……从而接触毒品,无法自拔。


人之所以会有各种烦恼和痛苦,是心念被“贪嗔痴”影响,在各种负面情绪下做出错事。而佛陀也被尊称为“大医王”,医人心之病。


佛教也将“贪嗔痴”称为三毒,这是导致人们被负面情绪困扰,陷入心理问题的三种病毒;从长远来看,这是造作恶业、将生命推入无尽轮回的痛苦根源。





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普贤行愿品》



图片



图片

对自己喜欢的事物

无止尽的追逐



【 症状 】


贪欲的表现就是,对于拥有的,想要更多,想要永远拥有;对于还未拥有的,千方百计再去贪求。人就是这样因贪欲而烦恼痛苦,更有人因为贪欲失去自由甚至丢了性命。


贪欲所执的对象可以是世间的一切,“财色名食睡”是其中最典型的五种。多少人为利益亲人反目,为相对自己反复动刀,为权利地位出卖良知……在贪的驱使下行种种颠倒之事。


【 对治 】


有良好的愿望、有进取心,并不是坏事,但当欲望超过一定限度,成为贪欲的时候,就给自己带来了痛苦。


不想成为贪欲的奴隶,对治贪毒,要修知足。知足才是快乐安稳的来源,知足者吃一碗白米饭都幸福满满,不知足的即使上了天堂也不会满意。





有也足,无也足;

多也足,少也足;

好也满足,不好也满足。



微信图片_20250625193913.jpg


图片

对自己不喜欢的事物

排斥 愤怒



【 症状 】


现实生活中,难免遇到莫名的敌意、无端指责甚至是污辱诋毁……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每天都有各种因嗔恨导致的辱骂和争斗,甚至于频频出现因十几块钱停车费而情绪失控驾车撞人、因短斤缺两的小事而在推搡中失手伤人至死的悲剧。


嗔毒会使微小的冲突不断升级,冲昏头脑,什么理智、道德、法律统统忘记了,由此做出种种可怕行径。


图片


【 佛经典故 】


恶还本身






有人听说佛陀奉行十善,修行仁慈,故意前来“搞事情”。他们在佛陀面前不堪入耳地谩骂,佛陀悲悯他们的愚痴狂妄,默不对答。骂了一会儿,他们见自己一个巴掌拍不响,怒气也没了来处,便不再骂下去了。


此时,佛陀便问:“当你们拿着礼物去送给别人,可别人并不接受,那礼物还是你们的吗?”那些人立刻答道:“当然是我们的。”


佛陀即言:“现在你们骂我,而我不接受,这些咒骂之语又回到你们自己身上了。要知道,恶行犹如响之应声,影之随形,最终难以脱开自身,以后千万不要再去做恶事了。”

《四十二章经》


图片



【 对治 】


一念嗔心生起,内心失去平静。但冷静下来分析,燃起的熊熊怒火伤害了自己的身和心,那是在拿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别人射出第一箭,自己再补上一刀。


毁谤他人、恶骂他人者,若对方一点都不在乎,不但伤不了别人,反而只是害了自己。就如同送礼,对方不收,只好自己带回家去。所以,面对此类事情,你不照单收下,就没有人能伤害你。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图片


微信图片_20250625192733.png



图片

对所有事物的认知

执于表相  迷于事理  



【 症状 】


痴也被称为愚痴,指的并非智力,而是观念的错误。对世间所有事物的观念,对生命存在的形式,对于自我的观念……痴也往往结合着贪、嗔共同形成强大的负面情绪,将自己困在其中。


比如每天要说N遍的“我”,我到底是什么,相貌、身体、财富、地位,哪一个能代表“我”?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独立存在的?明知自己有着一大堆的问题,不去追寻问题的正确答案,执着于自己过去的观念,正是痴的症状之一。


【 对治 】


对治愚痴,必须修学佛法,树立正见,如同暗室明灯。佛门中有俗语说:“度梦中众生,作空花佛事。”佛陀已经看到世事的真相,所谓的“人生大梦”、“幻化不实”也只是为了方便众生理解而做的比喻,言辞无法完全表达证悟的境界。全靠修学者自己实修,光讲原理是不能到达的。



勤修戒定慧

熄灭贪嗔痴


微信图片_20250625192005.jpg


最后,值此国际禁毒日

向所有缉毒警察们致敬!




图片


◎青岛观音寺公众号发布的一切内容均为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由本寺编校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寺处理。文中内容不代表本寺观点。

欢迎大家积极转发,共同弘扬佛法。分享文章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感恩。